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如何斷除色欲?

印光大師:

 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乾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只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
  楞嚴經雲,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
  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鸩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發,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華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華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裡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姿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則將奈何。試一思及,心神驚怖。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須於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終被淫欲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
  每日除了己職分外,專心念佛名號。朝暮佛前,竭誠盡敬,懇到忏悔無始宿業,如是久之,當有不思議利益,得於不知不覺中。法華經雲,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瞋恚,愚癡,亦然。是知能至誠念彌陀觀音聖號者,貪瞋癡三惑,自可消除也。又現今乃患難世道,須於念佛外,加念觀音聖號,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轉回。庶不至宿業現前,無法躲脫耳。更宜常閱戒淫因果報應之書,遠離狂蕩匪鄙之友,則內志正而外誘絕,淨業自可成就矣。勉之勉之。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二》:復甬江某居士書

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按鈕 (生命大數據)

 

你的內心有多少別人不能碰的“按鈕”?
每個按鈕就是一個心結,讓按鈕失靈,也就是破解了我執。
有人是一個光頭,這在當地是很特別的,有一次妻子喊他名字,他沒聽到,情急之下妻子就喊他“禿子”。禿子在當地是很嚴重的罵人的話,他聽到後呆了下,覺察到心裡的某個按鈕被觸動了。這時妻子對他說:對不起,他卻對妻子說,你以後就叫我禿子吧,哪天我心裡再沒有抵觸的反應了,就不用叫了。
於是每次在大庭廣眾下,他妻子都會大聲叫他:禿子!雖然他感到滿臉燥熱,卻還是揮著手大聲回應說:親愛的,我在這裡呢!
有位孩子的母親也分享了類似的經歷,以前孩子每次挨了她的批評之後,為了洩憤,都會叫她壞媽媽。她開始時非常抵觸,孩子每次這麼叫,她就很不開心,還曾經威脅孩子說,你再這麼叫我,媽媽真成壞媽媽了!孩子不理她,每次只要對她有意見的時候,都照叫不誤。
突然有一天,她念頭一轉,發現自己一點也不生氣了。於是她對孩子說,你叫我壞媽媽也好,叫我好媽媽也好,媽媽聽到的只有兩個字:媽媽。當她真正放下自己心上的這個按鈕時,從此,孩子也不再叫她為“壞媽媽”了。她感慨說,孩子真是大人的老師,教會我放下對好壞的執著。
我們的心上有多少個按鈕?
想想看,我們的心上有多少個按鈕,是別人不能碰的呢?如果碰了就疼,碰了就急,碰了就不舒服。那麼此時就要提起覺知,更深入的觀照自己,如此,究竟勾動了自己的哪一個隱痛?
每個按鈕就是某個心結,讓按鈕失靈,也就是破解了我執。
如何讓按鈕失靈呢?就是直面它,反覆的按動它,直到它不再起反應。所以,我們不妨來玩這個按鈕的遊戲,把自己心上的按鈕按個遍。
這個心理學的療癒方法,其實也是禪宗中的對治法。你越執著什麼,越放不下什麼,就越讓你面對它、穿透它,因為煩惱即菩提,痛苦是解脫。
我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按鈕?本質上還是不接納自己,不肯定自己,不相信內心本有的圓滿。
六祖說過: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在我們的清淨本心中,一切智慧德相圓滿具足,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撥開觀念、情緒、習慣、懷疑等執著的迷霧,讓一切自然呈現出來。
那個讓你疼的在哪?
那個讓你恨的在哪?
那個讓你痛苦的、難堪的在哪?
那個讓你糾結的、憤怒的在哪?
找到你心上的所有按鈕,
點擊它、觸動它、打開它,
直到你能徹底放下!
進一步而言,
所謂的正面負面、是非好壞,
也不過是一念之間,
二元對立的概念,
是大腦最擅長的遊戲。
當我們真正體悟到
“不二”的真義時,
所有心上的按鈕,
當即也就不再成立了。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念頭 (靜靜坐)

 

別再帶著放大鏡檢視自己腦中的念頭了
靜坐練習訓練我們看到那最明顯, 但大多數人都容易忽略或視而不見的東西, 那就是我們自己腦中的各種念頭、想法、與情緒; 但也因為看見了, 我們可能落入另一個陷阱, 那就是根據這些念頭, 而來批評、論斷自己.
腦中的念頭與情緒是非常不受控的, 相信只要曾經練習靜坐冥想的朋友們都第一手的體驗過, 不管我們多努力, 就是沒辦法清空腦袋, 讓它安靜個幾分鐘; 因為腦中的很多念頭, 是基於保護、延續這個生命而產生的, 它是生命演化數十萬年的成果, 當然難以抹滅. 並且很多時候, 這些不受控的念頭會讓我們覺得汗顏, 覺得自己怎麼可以有這種想法, 與自己接受的教育或道德觀有很大的差距!
其實我們需要做的只有 - 理解念頭本身的不受控, 理解它們與我們不能畫上等號, 看見它們、理解它們、放開它們. 念頭就只是念頭, 不因此而批評自己.
深呼吸,靜靜坐~

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修行 (生命大數據)

修行的終極真相就是:遇見“自己”!
修行必須從實際問題入手,談經論道一堆,神奇體驗一把,但遇事依然煩惱痛苦,修行何用?
真修行必須在具體的痛點上進行,痛得越深,你其實離真理越接近,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越黑暗意味著黎明越接近。
因此,不要把修行變成逃避現實煩惱的港灣,一時的安寧舒服過後,苦的還是自己。
修行必須從生活問題入手,每一個生活問題都是法門入口,每一個問題都是道場。
真正的道場不是道觀、不是禪堂,不是共修者的祥和之地,道場就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眼前的念頭。
如果你的婚姻有問題,婚姻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和孩子關係有問題,親子就是道場;
如果你工作發生矛盾,矛盾就是道場;
如果你陷入生活的無聊,無聊就是道場;
如果你有金錢的問題,金錢就是道場;
如果你對死亡憂心忡忡,生死的真相就是道場。
道場在你每一個受難處,道場在你每一個被卡住的地方,道場在你生命中每一次的絕境處,修行必須在那裡進行!
不要試圖繞過人生的種種問題,不要離開真實的內在,哪裡有問題,就在哪裡修,直到修通,真相示現。
道觀、禪堂、共修點心情好就沒問題?
那不過是自欺欺人,你只是在逃避。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看我修得多好!我懂這經那經,我能雙盤,我有超能力......”
修行是向你自己的人生示現:
“嗯,煩惱可以轉瞬即逝”,
“這個問題不再成為問題”,
“情緒盡可翻過高山峽谷,盡可穿越驚濤駭浪,但我的真心隨時充滿喜悅平靜與自由......因為 它本來就是”。
修行的“果”是給自己這個實惠,修行不是為了遇見道,而是為了遇見終極真相的自己。
修行不單是為了見證終極真相,更是見證你經歷每一個心境的刀山火海與高山峽谷,在每一個痛點、卡點、煩惱上......空性的回歸。
證悟與解脫必須發生在具體的煩惱執點上,就在此刻——當下,而不是在某個幻想的將來或境界中。
修行不能把你帶離實際,修行必須走向實處、向實處的最深處用功。
你不能離開生活和大地修行,否則只是另一種逃避問題的方式,只是頭腦自慰的自欺把戲。
修行無須執著於哪個信仰、哪部經典,修行無須執著於哪個法門、哪層境界......修行必須打破一切的界限、教條和依賴。
修行就是不斷的“破”,為什麼破?因為有生以來,你不斷地“立”,你立了太多,那些堅執的“立”都已變成你的障礙與牢籠,所以只有破。
破須以痛為師,破的入口和老師,就是你的痛點,破的終極處,是破我執。
而“破”,其實並不存在,它只是一種毫不猶豫的勇氣與決心,它是一個純粹的認出。
這個認出,並不費力,但必須付出極大的勇氣才能做到,那是面對極痛的勇氣,面對恐懼的勇氣,而你沒有逃離!
只有在其中精進——解剖自我的勇氣,才有到達終極處的機會。
認出自我的最真面目,意味著根本沒有東西可破——那隻是一念的消失。
修行必須帶來活生生的生命體悟,不是帶你離開眼前的現實存在,不是帶你進入你的頭腦、夢境、神奇故事......
修行必須時刻把自己拉回當下,回到眼前的如實。
修行是一種來自心識源頭的呼喚,它時刻只重複地呼喚:“回來,回到當下,回到你的本來”。
修行必須親自向自己開刀,依賴信仰、法門、上師、經典只是是暫時的“用”,“用”的目的是方便掌握開刀的刀法,但終究、必須、親自向自己開刀,解剖過程只有自己親自才能完成,才是能實用的智慧。
修行一旦安全的躺在信仰、法門、上師、經典之上,而不是親自實證——向自我解剖,修行就會成為自我編織的另一個牢籠!
修行不是問題思辨,不是高深探討,不是玄想未來,不是演繹智慧,修行是全然的覺知當下。
當下解剖,當下覺知,當下覺知,當下解決,直到終極處,連覺知亦成為多餘......清明的直面人生,如實而修。
修行就在身邊!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宮觀裡,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
修行是什麼,是不是一定要脫離生活跑到廟裡、道觀裡拜神念經呢,是不是一定要專職打坐、閱讀修行書呢?當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總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
其實修行與生活是一體的,修行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離開了生活談修行,總不免是在逃避問題……
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
修行,總會讓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幕天席地、靜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義。然而修行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來”獨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與慾望、無常與情緒苦樂……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尋求平衡,反而更能讓我們看清生活如實的本貌。
簡而言之,只要你專注當下,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
所以,只要如實、認真、帶著覺察去生活,試著時時刻刻檢查自我,丟棄自己的傲慢、貪求、期待與恐懼,以一顆清淨心,看到生命的不同次第,你我都會成為生活中的大師。
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問題是道場。
修行必須從實際問題入手,不能空談玄談。空談玄談沒有任何意義。道理你能說出一大堆,但遇事你仍然苦仍然惱,修行有什麼用呢?修行必須在生活中具體煩惱或痛苦的事實中進行。
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藉口。修行不是一種逃跑的方式;修道不是修開一條逃跑的道兒。修行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的娛樂。
當然,這一切你可以反對、反對——堅持你自己的,但結果苦的還是你自己。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
每一個問題是道場,每一件煩惱的事是道場,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是道場,每一次恐懼的到來是道場,每一個念頭是道場。
真正的道場不是道觀、不是寺廟、不是山林、不是修行者聚集的地方——真實的道場就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眼前的存在、每一個念頭。
如果你婚姻有問題,有問題的婚姻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和老公的關係有問題,和老公的關係就是道場;
如果你和同事發生矛盾,這與同事的矛盾是道場;
如果你陷入生活的無聊,這無聊是道場;
如果你出現了錢的問題,錢就是道場。
如果畏懼生死,生死問題就是你的道場。道場在你每一個受難處,道場在你每一個受卡和被卡處。修行必須從那裡進行。
不要移過婚姻的問題、老公的問題、同事的問題、無聊的問題、錢的問題、生死問題——而跑到道觀、寺廟、山林或修行者多的地方,去談玄談道去,那沒用,你的道場選錯了——你在外道修行。
修行應該哪裡有問題在哪修,修通那個問題。
在道觀、寺廟、大山林、在修行者多的地方心情好、沒問題那有什麼用?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看我修行的多好?”“我是一個修行者”,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顯示,“看,這個問題難不住我”,“它不是問題”、“什麼也不能帶給我問題或煩惱”、“存在只能給我喜悅”。
願你我都能,遇見最真實的自己。
🎀🎀🎀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靜坐 (文章來自----靜靜坐)

 

越是靜坐, 念頭越多?
曾經嘗試靜坐的朋友們大概都有這樣的感覺, 那就是不靜坐還好, 但每次一坐下來, 那些不受控的念頭就不斷地冒出來, 靜坐不像是練習著平靜, 反倒像是在練習產生更多的念頭與不安!?
有這樣的感覺的您, 其實一點也不孤單! 這應該是所有曾經或正在練習靜坐的朋友們都經歷過的。但實情是, 念頭與隨之而來的情緒一直在產生, 差別只在於, 當靜坐時, 我們”看見”了它們(因為水靜下來, 清澈了, 我們才看見水下原本就在的東西), 也因為更清楚的看見, 我們誤以為它們變多了, 或是無中生有了, 但那只是因為當我們不靜坐的時候, 我們將自己與這一切畫上了等號, 以為是自己產生了這些念頭, 這個情緒, 誤以為它們就是自己。
一個自己控制不了的東西(在這裡是念頭與情緒), 我們會說是我做的? 甚至與自己緊密的畫上等號?? 但有趣的是, 平時我們的確是這樣過日子的, 同樣的狀況卻在靜坐時顯得很突兀並困擾我們。而這個看見、理解、放下的過程就是靜坐冥想啊。
理解念頭與情緒為何產生, 理解念頭與情緒不等於我們。

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佛性 (文章來自----生命大數據)

 

開悟16大法則,道破天機
一念迷即眾生,一念覺即神佛菩薩。
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感慨: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行,只是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什麼是佛?
有一次印度異見王想要囚禁達摩弟子,異見王說:如果你能告訴我佛是什麼,我就放你走。
異見王問:什麼是佛?
達摩弟子:見性是佛。
王問:性在何處?
達摩弟子:性在作用。
王問:若作用時何處出現?
達摩弟子:若現於世,當有其八。
王問:何謂其八?
達摩弟子: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若見,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足,在足奔行,遍見時卻如微塵信息,知者知是佛 ,不知者喚作精魂。
可見人心本來就俱足一切,只不過是塵世中的煩惱和私慾遮蔽了這顆心,禪宗修行過程就是還本來面目的過程。
禪宗的十六字精髓,道破修行千年玄機,極其寶貴: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何處見性?
在一家寺院,小和尚問師父:
師父,我們的佛性在哪啊?
師父說:木頭都有火性,你去柴房在木頭中找火性吧,找到了火性,就知道佛性在哪了。
小和尚去柴房,把木頭劈個粉碎,也沒有找到火性。
急忙回禀師父:沒找到!
師父說,你把木頭燃燒就知道了。
小和尚回到柴房把木頭點著,熊熊的烈火燃燒起來。這時小和尚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佛性在何處?佛性在作用。
佛性在六根門頭放大光明。
佛者覺也,在何處覺?在六根處覺。
在眼為視覺,在耳為聽覺,
在鼻為嗅覺,在舌為味覺,
在身為觸覺,在意為知覺。
這見聞嗅嘗覺知,就是六根的作用。
修行就是攝六根,不外求,
把握當下,那麼時刻都在修行。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動念不住相是大定。
心學創始人陸象山說: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心即是一面鏡子,
你想什麼,鏡子就會呈現什麼!
心是什麼樣,命運就會什麼樣!
我命由我不由天,心才是真主宰。
無心才是真修行
有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
凡事不必刻意,順其自然就好。
如果你刻意去修行,你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但如果你沒有刻意去修行,那麼開悟自在其中,而你做的也就是真正的修行。
當你刻意去坐禪,就會創造出“你”和“我”二元對立的相,就會有分別和執著,煩惱就會加重。
如此一來,你就會把自己和坐禪分成兩邊,你在其中一邊,坐禪在另外一邊。這樣,你與坐禪就會變成兩回事。
當你能把自己與坐禪合二為一,才是真正的坐禪。
我們常以為,青蛙跳躍的時候不是坐禪,坐著的時候才是坐禪,這是極大的誤解!
如果你明白“「空性」意味著一切都在當下,誤解就會消失。
實際上,不執著於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心經》上說: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心……這個“無心”就是禪心,一切無不包含在其中。
開悟十六大法則
一、
人有兩次生命的誕生:
一次是你肉體出生,
一次是你靈魂覺醒。
當你覺醒時,你將不再尋找愛,
而是成為愛,創造愛!
當你覺醒時,你才開始真實的、真正的活著!
二、
當你願利益眾生時,
所有的資源都會流向你,
因為資源是服務眾生的。
三、
懂得愛,成為愛的那一天,
你將不再尋找愛、追求愛、渴望愛。
幸福不是找到你愛的和愛你的,
而是成為愛本身!
四、
靈魂來到地球,
不完全是為了體驗吃喝拉撒,生老病死,
也不完全是為了喜怒哀懼,功名利祿。
靈魂因著淨化提升的需要來到地球,
所有利益眾生、利益地球的修煉修行,
都會讓靈魂淨化提升。
愛與慈悲是淨化提升的必經之路與究竟之路。
五、
小我講利,先利再益,煩惱不斷。
大我講義,先義後利,快樂回家。
愛自己不是愛你的小我,
而是聯結回歸你的自性本我,
清靜、慈悲、光明,愛就是你的本性。
六、
當你替天行道,利益天下,天就會來幫你!
當你為己謀利,背道而馳,天就會來罰你!
愛,是通天的門票,
恨,則是地獄的通緝令!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選擇在你。
七、
記住:
當你全然敞開的時候,
最先進來的是光和愛,
不是怨恨和傷害。
因為,光最快,愛最高!
八、
所有的天賦資源都是為了讓你替天行道,義行天下。
辜負上天的美意和厚愛,你就關上了幸福喜悅的大門!
九、
當我們不認可自己時,
我們就開始評判別人。
當我們不接納自己時,
我們就開始抗拒別人。
當我們沒有自己時,
我們就開始要求別人。
總之,我們內在感覺匱乏時,
我們就開始折騰、折磨別人。
十、
受害者就會成為加害者。
你渴望得到的滿足,
也正是你無法為別人做到的!
你缺失的,
也正是你不能分享給予別人的。
自我了解、自我滿足、自我負責,
這是你成長的必經之路。
十一、
做你自己,
不是做你想要的自己,
是做回你本來的、本源的、清淨無染的自己。
十二、
衰老的標誌就是從過去看現在,
以經驗過當下,用固定應變動。
成長的標誌則是從現在感恩過去,
在當下創造體驗,以變化面對變化。
十三、
有的人依靠自己的想法活著,
有的人依靠多數人的想法活著,
還有一種人,
他們無依無執,
所以勇敢光明的活著。
有的人依賴自己的感受去傷害別人,
有的人保護自己的感受去冷漠別人,
這是更加隱藏的傷害!
還有一種人,
他們打開了自己感受著眾生的感受,
喜怒哀樂,深沉、寧靜、慈悲…
十四、
你要的是成功還是成功的人生?
成功只是名與利的豐收,
而成功的人生是和一群人,
過想過的生活、做想做的事,
是共同達到、達成的生命過程。
成功的人生的秘密是:
找到以及培養一群和你一樣的人,
彼此增加對方的價值和意義。
十五、
當你停止成長,
你所有的資源也停止了。
在害怕失去的恐懼中,
你會開始抱怨、責備、索取、取悅、控制等…
在關係中,
停止成長的那一方要麼變成受害者,
要麼變成加害者!
當一個人不斷持續成長時,
資源源源不斷的湧向你,
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
十六、
自己能夠做到,
也許只是會讓你自負而不是自信。
而自己做到的同時還能夠幫助別人做到,
帶給別人價值和意義,
那麼你會瞬間有了佇立山頂的感覺,
那時的你,
已經獲得了真正的自信、自在與自由!
🎀🎀🎀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真正離苦的方式

 

【真正離苦的方式,僅有觀身心的三法印】
學員8:關於禪定、剎那定及安止定,都需以覺性作為基礎。是否有覺性,才是正定?
麥琪奧蘭努:必須有覺性,才有禪定,它們是一起生起的,這是正確的。為何你作此提問呢?
學員8:其實想詢問關於自己往安止定方面的進展。大約六、七年前,我修習寧靜型的禪定,也就是專注所緣的禪定。學習隆波教導的禪法以後,我就不再修習了。好多年以後,現在隨著覺性慢慢起來,心安住。以前我觀呼吸,很容易緊盯及專注,後來我就只是經行,每天經行很多,但最近我加入立禪及坐禪,感覺非常好,心會處在所緣上一、兩個小時。生活當中,我經行四、五個小時,然後打坐兩個小時。隨著覺性和安住多了,安止的狀態也很好。當更深入地往安止發展時,「心與所緣合一的禪定」及「心與所緣分離的禪定」,我不太容易區分。
麥琪奧蘭努:實際上,當出現「知者」時,觀禪與止禪是一樣的。若按照隆波的方式訓練觀禪,剎那定就會生起,一次一瞬間、一次一瞬間。若訓練止禪至抵達二禪時,同樣可以獲得「知者」。其實它的境界是一樣的,僅僅只是途徑不同。
但止禪有一個缺點——心與單一的所緣持續地在一起時,若心滿意、寧靜、快樂,心便會一直處在休息的狀態,並沒有抽身出來成為知者、觀者,僅與所緣一直粘合在一起。若我們修習止禪,心寧靜,心安住,那安住的境界,與修習剎那定所獲得的「知者」是一樣的。只是大部分修習止禪的人,他們滿意於快樂及寧靜,心與所緣在一起,心一動不動、寧靜,不願意出來觀身及觀心。
若修習止禪,心快樂及寧靜,心安住且具有力量之後,就需出來觀身及觀心工作。如果能那麼做,就不錯!
然而,隆波教導大部分的城市人,他們難以修習深邃的禪定,心的禪定不足,或根本不夠時間訓練止禪達至那般程度。因此,若你曾經做到,便以止禪作為休息,一旦休息足夠,就別僅是一味地休息,必須退出來成為知者、觀者,去分離蘊,看到身體是一個部分,感受是一個部分,造作好、造作壞是另一個部分。且將蘊分離,看到心作為知者。以止禪的力量讓心安住,看到五蘊分離,看到每一個蘊各自履行各自的工作,看蘊不斷地生滅變化,這即是「以止禪的力量開發智慧」。
事實上,這並沒有錯,僅是大部分修習止禪的人容易滿足於快樂及寧靜,誤以為這就足矣!止禪達至最高的點在於,死後可投生為梵天神,天壽很長、生命快樂、清涼且舒服,但並沒有離苦。
真正離苦的方式僅有一個,即是——觀身、觀心的三法印,持續不斷地觀下去,直至心能看到三法印。一旦看到無常,對於身心牢固的執著便會逐漸鬆開,因為已經看到身心並不能作為靠山。如此直至心能放下執著,放下身、放下心,那才能抵達真正的離苦。
事實上,所走的路可透過不同的路徑,但我們需懂得發揮它的利益,以安住、寧靜的心,觀身心工作,開發智慧,如此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地上路,抵達離苦。
覺性、禪定是十分複雜的,若不解釋,就會更加混亂,因此可請教阿姜給尊者。如果你尚有其他問題,可以提問。但若關於覺性與禪定,那是理論的部分,別向麥琪媽媽請教,否則就會聽不懂。
想給你的建議是——以你曾具有的禪定,觀身、觀心。你有看到嗎?我們的身心不斷地在變化,並不是恆常不變的。必須去觀這一點,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去觀,常常觀照這一點,有一天便能離苦。
~麥琪奧蘭努(Ajahn Oranuch Santayakorn)
2021年4月30日遠程課程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坐著 (本文來自 生命大數據)

 

平靜的坐著是一門藝術,能帶來巨大的喜悅
一行禪師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在訪問法國時,曾被新聞媒體問道:你最想做什麼事?
曼德拉說:只要坐下來,什麼也不做。因為自從我出獄以來,一直都很忙,忙到沒時間坐下來——就只是好好享受坐著!
我們總是覺得應該做些事情,許多時候,忙碌奔波已經變成一種習慣。因為“習氣”的緣故,要坐下來,什麼也不做,似乎不太容易。
所以,我們常常需要在有意識的介入下,藉由智慧的幫助,我們才能開始真正好好享受“坐著”這件事——什麼事也不做,只管好好享受坐著帶來的身體平靜、穩定與自由。
所以我們可以在意識的幫助下,重新學習如何坐著。
平靜的坐著是一種藝術——當你平靜的坐著時,就好像坐在一朵蓮花上;當你不是平靜的坐著時,則像是坐在炙熱的煤堆上。
因此,要學習像佛陀一樣坐著。有些人已經可以像佛陀那樣坐著。
只管好好享受著,什麼事也不做,需要一點訓練,並且讓我們學習如何走路——學習怎樣走才能好好享受每一步,讓我們的計劃與恐懼不再變成障礙。
當我們吃早餐時,那是一個坐著、吃飯、好好享受每一口的機會。
當我們清洗碗盤時,也可以是解脫的,從我們的計劃與憂慮中解脫,只管好好享受清洗碗盤。
當你刷牙時,好好享受刷牙。當你穿衣服時,好好享受穿衣。你總是很自在,可以好好享受日常生活的每一刻。
倘使一個寂寞的深夜,別人需要靠金錢、友情、女人、愛情、思念或者酒精才能獲得短暫的快樂;而我只需要靜靜地坐在那裡就可以得到巨大的喜悅,乃至於行、住、坐 、臥都能獲得巨大的快樂。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打開智慧的心眼 -----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我們不停地觀察,接下來就會看到實相——
身不是我,只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
有因存在,有生命的延續,就還不會死,
就會有物質不停地進進出出,
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
我們觀察,身體生起的苦樂,
也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
比如,走路撞到了東西,就會覺得有點疼,
疼痛並不是身體,疼痛是仰賴於身體而生起的事物,
我們不停地去觀察,就會知道——
身體不是「我」,疼痛也不是「我」,
僅僅只是摻雜進來的一種感覺而已。
或是在我們內心生起的感覺——
苦、樂、不苦不樂,
也只是在心裡臨時摻雜進來的感覺。
心一會兒苦、一會兒樂、一會兒不苦不樂,
一整天就只是如此不停地變化著,
這稱之為「覺知感受」。
感受分為「身方面的感受」及「心方面的感受」,
身方面的感受有:苦與樂;
心裡方面的感受有:苦、樂及不苦不樂的捨受。
如果什麼都不會修,就只是觀察這點已足夠,
只是如此,就已稱之為「修行」了。
我們就會看到——
「樂」有因就會生起,沒有因就會滅,掌控不了;
「苦」、「不苦不樂」,
有因就會生,沒有因就會滅去,無法掌握。
繼續去觀心,
苦樂生起,及時地知道,
接下來,好壞生起,(也知道);
貪生起了,知道;不貪,也知道;
生氣了,知道;不生氣,也知道;
迷失,也知道;不迷失,有在覺知自己,也知道……
不停地去覺知,不停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
接下來,我們就會看到——
心貪,只是臨時的存在,就會滅去,
瞋心、迷失的心、散亂的心、
萎靡不振的心、好的心……
只是臨時的存在,就會滅去,
而且無法掌控或命令它。
命令「別生氣」,它也會生氣,
命令「別貪」,它也會貪,
命令「一直保持覺知」,也命令不了,
當我們看到這個實相,就會知道——
所有的行蘊、造作,
無論造作好、造作壞,
都不是「我」、不是「我的」。
接下來,我們不停地去訓練,就能進入到心,
就會看到作為知者、觀者的心——
一會兒變成「觀者的心」,
一會兒變成「迷失的心」;
一會兒變成知者、一會兒變成觀者;
一會兒變成知者、一會兒變成聽著;
一會兒變成觀者、一會兒變成聞者;
一會兒變成知者、一會兒變成嚐者;
一會兒變成知者、一會兒變成迷失去想、演繹、造作者……
我們就會看到——
心本身也是無常的,
「知者的心」是最大的善心,它也是無常的,
「迷失的心」是最壞的心,它也是無常的,
各種各樣的心,無論是好或壞,
全都是無常的,而且無法掌控、無法控制。
命令心好,它不會相信,
命令它別壞,它也不會相信,命令不了。
命令讓它一直好,它也不會相信,
禁止它壞,它也不會相信,
無法真正命令得了心。
我們不停地去看事實,
不停地去讀自己的心,
最後我們就會看到實相——
心不是「我」、不是「我的」,
只是一種自然的感知而已,
心是無常、苦、不是「我」。
有些人修行之後,
認為心是恆常的,那是邪見,
誰看到心是恆常的,那是邪見。
佛陀開示:「心是無常的。」
別與「法元素」相混,
大家尚未抵達「法元素」,不認識恆常的心,
因此大家需不停地觀察,
身體不是「我」,苦樂也不是「我」,
好壞也不是「我」,心也不是「我」。
最後,智慧集中、頓悟,
當須陀洹聖道生起之時,真正的正見就會生起,
但那還屬於不是很細膩的正見,
便會看到實相——「我」不存在,
五蘊不是「我」,在五蘊裡沒有「我」,
心都不是「我」了,還有什麼事物是「我」呢?
五蘊之外,更沒有「我」存在,
這都不是「我」,心都不是「我」,
樹怎麼可能是「我」呢?
山怎麼可能是「我」呢?
汽車怎麼可能是「我」呢?
再沒有「我」在何處。
如此照見,稱之為「已得法眼」,
得到法眼,其實就是有了智慧的心眼,而不是肉眼,
心裡擁有了智慧。
得了法眼的意思就是——
有智慧看到實相——我不存在。
若想看到這點之前,
我們必須訓練,去觀感覺、
去觀身、觀苦樂的感覺、
觀貪瞋痴的感覺……
持續不斷地訓練觀察,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看到心。
心是「知者」也知道;
心是「想者」也知道;
心迷失到其他地方也知道——
迷失去看、迷失去聽、
迷失去聞、迷失去嚐、
迷失去感知身體方面的接觸、
迷失到心裡面去想……
不停地去訓練,
就會看到心在六個根門不停地生滅,
生滅在眼、耳、鼻、舌、身、心,
不停地在這些地方生滅、生滅……
全都無法禁止、無法控制。
如此照見,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
在三藏經典記載,有些人七天、七個月、七年,
就會證悟阿羅漢果或三果阿那含。
現今這個時代,只需證悟初果就已是很大的福報了,
大家的福報、波羅蜜較少,
別誤以為自己多厲害,並不是真的厲害,
如果真正厲害,就不會出生在現今時代,
應該在佛陀時代就已經涅槃了。
大家,包括隆波在內的所有人,都是不懂事的那群人,
才會在現今時代相見,
因此,要抓住(修行的)機會。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生命真正的敵人,是自己的煩惱雜染 -----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慢慢去訓練自己,
訓練讓心寧靜的方法就是——
訓練自己的心,
必須訓練至「寂靜於煩惱習氣」。
寂靜有三種:
第一種是「身寂靜」,不去攀緣,
只在必須的情況下,去與別人打交道;
第二種是「心寂靜」,多多地與自己在一起,
持續不斷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接下來,就可以獲得附贈品,
也就是「煩惱寂靜」(第三種)。
如果我們懂得修行,就會知道——
真正讓我們的心不寂靜的,
全是煩惱習氣,不會是別的。
因此,我們不停地去訓練修行,
心就會開始寧靜,就會獲得心寂靜。
而且,我們會看到實相——
煩惱習氣生起的時候,
心就會掙扎、散亂、動盪不安……
一旦我們如此照見,
不停地看見、常常地看見,就會知道——
生命真正的敵人,不是他人,不是新冠肺炎,
那讓我們沒有快樂寧靜的敵人,
其實就是自己的煩惱習氣。
因此,不停地訓練去觀察,
不停地及時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
那並不是困難的事情,那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絕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
他們不知道,是因為他們忘了要去覺知,
如果不忘了去覺知,就很容易能知道。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本文來自 生命大數據 ( 當下 ? )

深度好文:
在真正的“當下”裡,沒有“時間和空間” 
真正的當下和“時間”、“空間”無關 它是生命的“本來面目” 到底什麼是當下?
 對於頭腦主義者來說,當下是指“此時”、“此地”,它是一個“點”;
 但對於真正活在清醒中的覺者來說,當下不是一個“點”,它是“一大片”——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概念的寂靜涅槃狀態。
 真正的當下和“時間”、“空間”無關,它是生命的“本來面目”,是我們妙明真心的本來樣子。
 對於它,經典裡很多語句說的都是它,比如“常住妙明”、“清淨法身”、“大寂滅海”、“神通大光明藏”、“正定”、“三摩地”等。
 這些說法,可以理解為是對“當下”的另一些稱法。 
“當下”不是時間之流中一個叫“現在”的地方,也不是無邊的空間方位裡一片叫作“此地”的地方,當下是沒有邊際沒有概念的心地。
 我們常常暗示、催眠或警告般的告訴自己說:“活在當下!” 
但當“當下”是一個具體的時間或地點時,沒人能夠活在當下,為什麼呢? 因為心是不住的。
 如果“當下”是指一個具體的叫作“此時或此地”的地方,你不可能活在當下,念念不住的心會將你帶離它,不斷的帶離它; 你在時刻不住的遷流,你不可能活在一個叫“此時或此地”的點上。
 如果你強迫自己活在那樣的一個點上,那麼這個“點”,就成了一個栓馬樁、一個繫驢橛——它將不再是讓你感受自由的地方,它將成為你新的不自由的因。
 正確的活在當下的方式是: “應無所住而生起其心”—— 心應該是無所住的,但妙明真心不失。
 什麼是真正的當下? 妙明真心升起、念頭仍自然流動的時刻。
 當下是一個“覺”醒來、念頭仍然像河水一樣流動的地方。
 當下絕不是“河水”——“念頭”停止流動的狀態,或河水只“繞”著某一塊石頭流動的狀態。
 當人們談論“當下”——“此時”、“此地”、“回到當下”、“活在當下”、“安住在當下”等這樣的話時,我知道他們談論的不是當下,而是幻象 中的一個狀態——我們用頭腦切割下來的幻象的一部分,被定義為“真實、沒有幻象”的幻象部分。
 那不是真正的當下,那仍是頭腦的世界,一個幻象相續的片斷。
 在真正的“當下”裡,沒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沒有“此時”或“此地”這樣的念頭。
 當下不是一個孤島,不是不再與前後左右相連,而是整個世界、整個星球、整個宇宙。
 當下與萬物沒有任何分離,當下以一個“整體”存在著,當下是裝滿豐富禮物的心、宇宙。 
當下滿滿的,而非空空的,當下之外什麼也沒有。 
當下,不是你活在的地方, 而是,當下就是你自己。
 當我們存在於頭腦時, 我們無法活在我們稱作的“當下”。 
當我們說“此時”、“此地”時,那意味著我們活在了一個有分離的世界,而這是幻象般的,不是真實的當下。 當下不存在於頭腦裡,當下存在於頭腦之外。
 當下包裹著頭腦,而不是頭腦裡有一片巨大的空檔叫當下。
 當下不是頭腦停止旋轉,而是真心面目呈現。
  當下不在頭腦裡。 當我們存在於頭腦時,我們無法活在我們稱作的“當下”。
 只要我們還有一個“此時”、“此地”的概念存在,我們就不可能活在當下,因為“當下”、“剎那”時時在變,每當我們意識到一個“此刻”時,它立刻成為了過去; 每當我們去覺知“此地”時,我們立即進入了妄念。
 所以,當我們告訴自己要安住在“此時”、“此地”時,我們做不到。
沒有人能活在那樣的當下,那樣的當下是想像的世界——夢中夢的世界,一個頭腦構造的時刻變易的世界。
 當心清晰,沒有人需要回到當下,也沒有“當下”可回。
 就連“回到當下”、“活在當下”這樣念頭的出現,也意味著我們沒有清醒,沒有覺悟。
 為什麼這麼說呢? 除了當下,你能去往哪裡? 除了當下,你能活在何處? 
不管我們有沒有覺悟,從沒有人真正離開過當下。
 當下是我們唯一“在”的地方,當下是我們唯一的著陸點,我們唯一的存在之處。
 “當下”如此廣大,“當下”如此無邊,“當下”如此穩定可靠……這讓認識它的人感到多麼安全和放心。
 當下承托著一切,沒有任何排除和分離。 當下是圓滿和永恆本身。
 真正的當下沒有“出”或“入”,沒有“來”或“回”。 那是一片你“走不出”、“離不開”、“逃不掉”心的世界。
 當你活在這樣一種清淨之“心”時,“當下”這個念頭猶如一個“泡泡”湮沒在大海裡。
 從你的位置向外望去,向四周出發,你走不出真正的“當下”。 你沒有“當下”的概念,你以“當下”而存在著。 你無邊無際,你浩瀚,你不可觸摸和摧毀。
 當下沒有一個“我”在,我即是那“整體”。 
噹噹下沒有一個“我”時,真正的“當下”出現了; 而每當你說“‘我’活在當下”時,你失去了真正的當下。
 什麼是真正的當下?
 當下就是這樣: 它是本性的寂靜,它是未曾改變過的涅槃,它是諸法所能週及到的若大法身,它是與虛空同等同量的覺地,它是諸佛的家園——寶明空海 ,三摩地,神通大光明藏,淨土,極樂世界……我們妙明真心本來的樣子!
在我看來,當下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除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真正的當下存在。 
當下有三個“特點”: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如果你的“當下”是生滅的、變易的、增減的、垢染的、能壞的,那不是真正的當下——你以為的“當下”是頭腦的另一種“聚焦”,或 一種“無記空”的狀態。 那仍屬於夢。
 人們通常以為“當下”是進入佛國的大門,實際上“當下”就是整個佛世界。 佛世界沒有大門,你一在就完全“在”那兒了。
 有一本書叫“當下的力量”,但在我看來,當下是沒有“力量”的,當下吸收一切力量。
 當下就像光明的黑洞一樣,它明顯,它吸收一切——它把一切安靜的、平穩地“吸附”在它世界的表面。
當下以“無力”存在著,但那無力是如此有力,它足可以摧毀一切、穩定一切、掌控一切。
 當下不是一個要“進入”的狀態, 而是一個要“成為”的本來。
 回到本來,即回到當下。
 聖者們不是時刻生活在那樣一種“當下”,而是那樣的當下就是他們自身。
 或許你無法理解這樣的當下就是生命自身,但確實,它就是你。 
當下就是“本來面目”,是“妙明真心”自身,多麼真實準確的描述! 
關於“當下”,人們投射給它不同的故事。 但當下不是一個投射物,它不是一個被投射的對象,它是投射者及投射本身。
 人們的心裡皆有各自不同版本的關於當下的故事,但當下不是任何一種故事——它在一切故事之外,它出離一切故事,它包含所有的故事。
 我不知道你所理解的“當下”是什麼,但不要把時間或空間的概念帶入當下,或把當下帶入時間或空間裡。 
當下和外境無關,當下不以外在作為參照。 
不要把當下當作一筆財富去追求或當作一位朋友去挽留,那樣你在阻止自己“成為”當下——讓當下成為你。
 當下不是一個要“進入”的狀態,而是一個要“成為”的本來。
 回到本來,即回到當下。

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用功參照 (生命大數據 🤹不是faber寫的 )

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離不開這十六字!
 現在修行的人很多,法門也很多,其實生活就是修行,而且生活是一門非常重要的法門,
離開生活談修行的人,還沒真正進入修行的大門,
不管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沒有離開生活,
生活的中一言一行,行住坐臥,吃喝拉撒睡就是在修行啊! 
 
下面這十六個字是我在二十多年生活修行中總結出的經驗,方法很簡單,只要有毅力有恆心我相信大家都能做到。 
 
“返觀內照,念起不隨,活在當下,隨性而動。”
01先解釋"返觀內照。"
我們一般人看東西都是往外看,比如前面有花草樹木,人群,車水馬龍等,
如果我們有意識的訓練自己,在看這些事物的同時,
把目光收回來看自己的全身內外,只注意自己全身體內外的感受,身體內外發生的任何細微的變化你都能清楚的知道,
不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體內外某一特定的點上。 
比如你的踝骨痛了一下,你知道就可以了,不要把注意力從對全身的感知移到痛處去,同時外面正在發生的事情你也要清楚的知道。 
這樣堅持下去你的心就會越來越靜,念頭也不會輕易的升起,全身包含我們的意識會有一種特別愉悅、輕鬆、自在、歡愉、灑脫的感覺。 
訓練返觀內照,一開始你的目光肯定是先投射到對面的事物上去,
有時候過了一段時間,才意識到沒有練習返觀內照,
不要緊,只要有很強訓練的意識,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都會成功的,
最後要達到只要一抬眼神就會自動的、無意識的返觀內照; 
而不是眼光投射出去忘了自己在哪裡之後,才去開始練習,
返觀內照最理想的境界就是: 對面的萬事萬物和自己是融為一體的,沒有分開,即看到萬物又反觀自己,
但看萬物是視而不見---也就是不注意某一具體的目標、部位、細節而是整體。
 
 02 接下來解釋“念起不隨”。 
首先,我們要知道不管好的還是不好的念頭,都是毫無意義的,
念頭的目的就是來和去,就像我們眾生的來去一樣沒有目的,
如果說有目的的話那就是我們來了,我們的存在就是目的。 
要知道我們的存在和大千世界的存在,就是我們的一個念頭而創造出來的,
訓練念起不隨就是斬斷在三界之內輪迴不止的因。 
三界是我們自己的念頭造的,之所以不能擺脫輪迴是因為我們認為我們的念頭是真實的,而且按照念頭的指引去做了,而涅槃寂靜與元神法身是不會產生念頭的。 
要訓練念起不隨,必須要堅定一個信念:念頭是虛幻不實的,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你上面返觀內照訓練有素的話,那麼念頭一出來你就察覺到了,這時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跟隨著念頭到處跑---不判斷、不評論它的好壞、是非、曲直 、善惡。 
念頭來了很正常,如果你總是觀照它、心不動、不跟隨它、甚至喜歡它、愛它、但就是不相信它,念頭就會慢慢減少。 
一旦念頭不再升起,我們的心性就會澄明豁朗、寂靜安詳、自在灑脫、輕鬆愉悅,這樣的心境就是神仙的境界。 
神仙也產生念頭,但他們知道念頭的本質,念頭來了不跟隨,看著它慢慢地消失,而我們常人做不到這一點,
對貪嗔癡慢疑、恐懼、焦慮、愛憎等等一切念頭都信以為實,而且堅信不疑,這就是我們痛苦不能跳出輪迴的原因,也是我們不能明心見性、覺悟的原因。 
 
03 下面解釋“活在當下”。 
我們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都有自己的事業家庭,都要為了生活而奔忙,而真正的修行就是在生活中進行的。 
生活離不開行住坐臥,吃喝拉撒,而走路坐車用的時間是最多的,
我問你們一個問題: 你們真的會走路嗎?
你們會帶著觀照,覺知體內外的全部感受,大腦不起任何念頭來盡情享受走路坐車給我們帶來的怡然自得、身心融融、灑脫自在、心靜如水的那種感覺嗎? 
活在當下很簡單,就是做每一件事的時候就做那件事,不用大腦指揮,沒有任何念頭升起,連續不斷地覺知自己的每一個細微動作,而且盡情享受全過程帶來的快樂和愉悅。 
等人或等車是最令人難熬的事情,之所以難熬、覺得時間過得太慢,就是因為你大腦中的念頭紛紛不止,做出各種各樣的猜想;有的人為了打發時光就看書或玩手機遊戲等等,這樣才顯得時間過得快一些。 
如果你能活在當下,可以練習返觀內照來打發時光,你可以觀照自己的呼吸,觀照自己的脈動,觀照自己的心跳等,只要你能把注意力定在某一目標上而且沒有念頭升 起,有一種忘我的感覺,那麼時間的概念就消失了,等時間到了人來了你才意識到時間的存在。 
活在當下,唯一的要求就是沒有大腦的參與,沒有念頭升起,當下即空,當下涅槃,當下無我,連續不斷做的動作就是當下的全部,觀照那個動作,愛上它,享受它。 
 
04 最後解釋一下“隨性而動”。 
這裡的性就是我們的本性、道性、我們的靈體—元神—法神。 
我們常用的詞彙有靈感,這個靈就是我們的本性,祂本是如如不動的,
假如我們遇到什麼緊急事情,大腦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就得出了應急措施,這就是靈動,一般叫做靈感 。 
靈性、靈感來自於先天的空,空能生萬有,空中一切具足,無所不包、一切圓成。 
為什麼老道長叫小道士把杯子倒空呢?
這就是教育小道士把自己的大腦騰空,自己的主觀意識不再參與我們的日常言行,只有自己的大腦空了,我們的本性、道性才會起作用,才會支配我們的肉身去做任何事情而且是萬無一失、準確無誤。 
只要我們把大腦騰空,不受後天意識---念頭---識神的支配,跟著感覺走,感覺讓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這就是隨性而動。
 不論你做多麼複雜的工作,開始做的時候可能有大腦思維的參與,一旦你做起來就要擺脫大腦念頭的控制,跟著你肢體的動作走,它怎麼指揮你,你就怎麼做,這時就不要再考慮那些流程與順序了。 
如果是做一件你沒有做過的活,就更應該聽從你本性的指揮,忘記自己還有大腦,一切聽從肢體的安排,這樣你做起活來暢通無阻、一帆風順,事後才會發現自己沒有做過的活竟然幹得十分出色。 
如果我們能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做到返觀內照,念起不隨,活在當下,隨性而動的話,那我們就是生活在天堂中,那我們就是活神仙,那我們就是覺悟者 。 
一開始煉起來不太容易,要循序漸進,一點點地地積累,只要形成習慣,觀照覺知慢慢地培養起來了,剩下的就是勇猛精進的問題。 
只要念頭升起來後,馬上就覺知到這就是成功的表現,不要怕念頭多,只要是不相信、不跟隨、不判斷就是進步,就會成功。
 
 05 以上這十六個字是我經驗的最新總結,大概在三年前我是依照著我自己總結的十八個字進行修煉的,作為結束語,我想再把這十八個字奉獻給各位朋友, 也可以把它作為修煉的參照吧!
 
 “任它來,凝觀照,不判斷,慢三拍,細體驗,進享受。”
下面簡單的解釋一下,不管是念頭還是事情任它隨便來,念頭來了我凝神觀照它,不起心動念 ,不跟隨著念頭跑,不評斷它的好壞是非對錯;事情來了就憑當下的靈動拿起來就做,不用考慮這考慮那的。 
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把節奏放緩下來,慢下來,給本性元神以足夠的時間進行反應,讓祂來做事情的主人,我們的肢體只是聽從本性元神的擺佈和指揮,
因為只要我們的後天意識---識神不主宰我們的肉體,讓元神本性通過我們的肢體做事情絕對不會出現任何差誤,更不會失敗。 
你們可以回想一下以往說話做事出現差誤和失敗的情況,它們肯定是在你的識神---後天意識占主導地位的時候發生的,你是跟隨著你的念頭,按照你的念頭去說話和做事的時候才發生的。 
在做事情的時候要一心一意的,大腦空空的,細細的體驗每一個步驟,盡情的享受每一個步驟給你帶來的愉悅和快樂,你不存在了,就會回到了先天,而你先天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呀。 -------------------------------------------------------------------------------------------------- 
除非你愛自己,否則你沒辦法愛任何人。
如果你沒愛過自己,你就不會知道愛是什麼。
但是在你能愛自己之前,你必須先知道自己是誰。靜心可以找到真我,所以愛是其次的,靜心是首要的。 
而奇蹟在於,如果你靜心,慢慢的,慢慢的從自我裡走出來,從你的人格裡走出來,意識到你的真我,愛就會自行出現。
你不需要做任何事,它是一種自發的花開。 但它只在特定的氣候裡盛開,那個氣候稱為靜心。
在寧靜的氣候裡——無念,內在沒有任何阻礙,絕對的清晰,平和,寧靜——突然,你看到無數花朵在你內在盛開,它們的芬芳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