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體驗

當一個「未經驗」的人要介紹佛菩薩的「已經驗」,而且要讓更多的「未經驗」的受眾理解佛菩薩的「已經驗」,這該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我 ?

http://www.hkbuddhist.org/dharma/faq_47.html

其實所謂 「我」 不過是物質和精神的聚合體,佛教稱它為五蘊,即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分別簡說如下︰
  一、色蘊︰色,即物質。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地大具堅硬性,構成骨骼、指甲等;水大具流濕性,構成血液及各種內分泌;火大具溫暖性,構成體溫;風大具流動性 ,構成呼吸。這四大缺一不可,不調和也不可。
  二、受蘊︰受,是感受。如感覺苦,感覺樂等。
  三、想蘊︰想,是取像作用。即攝取事物像貌的功能。
  四、行蘊︰行,是泛指除受、想、識三蘊外的一切精神現象。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動身心的意志作用。
  五、識蘊︰識,是認識作用的主體。普通分作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六種。
  五蘊之中,色蘊屬於物質方面;其餘受、想、行、識四蘊則屬於精神方面。

「無我」 的意義
  舉一個譬如來說﹐一輛汽車是由外殼、機件、座椅、車輪等各個部份組成的。單是車輪不可以稱為車;單是其他部份也不可以獨自稱為車。只有在各個部份完整地裝配妥當後,它才可以稱為車。故此「車」 並不是實在的。

依同樣的道理, 「我」 既然由上述的五蘊所集成﹐所以也不是實在的,佛教因而有 「無我」 的主張。
  「無我」 的觀念﹐包括下面三種意義︰
  一、非一︰一個人的生命﹐既是包括了四大所構成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種種力量,所以不是單一的整體。
  二、非主宰︰我們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念頭,都是受了因果律的支配,由內在的因﹐配合外在的緣﹐才有表現﹐不是由自己主宰的。
  三、非常︰我們身體的生理現象﹐不斷的新陳代謝;我們的心理現象﹐也是時時刻刻地變化。所以肉體和精神都不是永遠不變的。
  「我」 既然不是獨立存在﹐亦不容自己主宰﹐又不是永恆不變﹐所以說「無我」 。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學佛 ?

http://www.buzzhand.com/post_790794.html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這 ”一大事因緣” 是什麼? 就是我輩眾生了生脫死輪迴的問題

因此釋迦牟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他的目的就是在使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眾生同成佛道。而我輩眾生研究經教,誦經念佛,守五戒十善,實踐六度萬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的究竟,希求成佛道。

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話是兩條,而仍是一事。轉迷成悟在於求真理,是屬於解;離苦得樂在於修聖道,是屬於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離苦;如果因修道而離苦,自然也可以開悟。所以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仍是一體兩面,一個目的。

什麼叫做迷呢?昧於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而我們習慣於主觀上的妄想執著,誤認幻生幻滅的萬法為常住,五蘊和合的身心為真我,這一切都叫做迷。

迷有迷於理及迷於事的分別:迷於理的,則執身、邊、邪、戒取、見取等諸見;
迷於事的,則起貪、嗔、痴、慢、疑諸惑。這二者,前者謂之見惑,後者謂之思惑,見思二惑,合稱「利鈍十使」。
身見,是執著五蘊為自身,執身外事物為我所有;邊見,謂我死後,或執斷滅,或執常恆不變,皆為偏見,而非中道;邪見,是謗無因果;戒取見,是執取非理之戒禁,執為生天受樂之法,作無益苦行;見取見,是取餘四見一種或多種,執為究竟之理。

 貪、嗔、痴三者:種種的物慾戀念不舍,得了還想得,就叫貪;有不如意的事,生恨心、發怒氣,就叫嗔;沒有理智,遇事迷惑,佛說的道理、聖賢的經書皆不聽從,更不相信因果,就叫痴。慢者,持己凌他,謂人皆劣於己、己獨勝於人之意;疑者,是於實理實事猶豫不決之謂。

 以上身、邊、邪、戒取、見取諸見,和貪、嗔、痴、慢、疑,都是迷惑。學佛者欲轉迷成悟,先要斷惑。斷惑才能證真,才能去掉我們心識上的妄想執著,才能顯露出我們的真如本性。

我們的心識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業。有了業,就要因業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關於苦,有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以及內苦、外苦等,難以盡述。總之,「諸受即是苦」,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說是苦。

苦是與生俱來的,無以避免。要想離苦,先要消業,使身口意三業戒惡向善。要想消業,先要斷惑。斷惑是轉迷成悟,開悟后就可以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學佛的目的,歸根結底說起來,也只是在求得「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達到成佛的目的。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內觀

當你在修行的時候,審視你自己,然後,智慧和洞察力就會自然地逐漸生起。如果你在打坐時,想要這樣或那樣的話,你最好在那兒就馬上停止!不要對你的修行有所理想或期盼。將你們所學的、你們的主見都丟到一旁去。

你必須超越一切的文字、一切的形相和你對修行的所有計劃。如此一來,你才能親身體驗到真理就在當下這兒生起。如果你不向內看,你會永遠也不認識真理。
~阿姜查尊者(Ajahn Chah)

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解讀不同 (網路文章)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精通心術,善能調伏心猿意馬,故名意斷。

有一天,老和尚叫徒弟們擺設擂台,公開對心經。並訂立原則:凡能對上心經的人,不但賞賜五百個銅錢,還可以進入寺裡,吃最好的齋菜,住宿最高級的禪房。
由於條件優厚,從朝至暮,上台對心經的人的確不少,但都敗下陣來。

老和尚看看已經日落西山了,正想回寺,卻看見一個衣衫破舊的老太婆,手裡提著幾雙爛鞋,向著擂臺走來。
意斷站在台上很輕蔑的說:「你來對心經?」
老太婆說:「沒錢買飯吃,只好如此了。」於是一僧一俗,便對起心經來。

老和尚往自己頭上一指!老太婆卻往自己的腳一指;第一個回合,算是對通了。

接著老和尚他又摸一摸肚皮,她卻拍一拍自己的屁股。他伸出五隻手指,她出示出八個手指。
他左手向下偏斜,她右手向上舉起。

四個回合過後,意斷老和尚驚喜的說:「妙哉!妙哉!請呀!」

就這樣,老太婆被迎進寺裡,吃上好的齋,住上等的嘉賓房,並獲得五百個銅錢的賞賜。

意斷老和尚對於老太婆的才華,敬佩得幾乎五體投地,徒弟甲問:「師傅,老太婆的心經對得如何?」
意斷無限感慨的說:「唉!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斗量,我的心經給她對絕啦!

老和尚解釋給小和尚聽;
我說:頭頂青天;
她說:腳踏大地。
我說:滿腹經論;
她說:穩坐蓮花。
我說:學富五車;
她說:才懷八斗。
我說:請上西天;
她說:擊倒泰山。
啊,真了不起呀!」

因此,徒弟們對老太婆也不敢怠慢,侍奉更加殷勤週到。
但忍不住好奇,徒弟乙問老太婆:「你老人家是如何能夠對得上我師傅的心經呀?」
老太婆說:「那有甚麼困難呢!
他問:你是補帽的嗎?
我說:我是補鞋的。
他問:是不是用牛的肚皮補呢?
我說:是用牛的屁股皮補的。
他又問:補一雙鞋給五個銅錢行嗎?
我說:不行,要八個銅錢。
最後他嫌八個銅錢太貴,叫我走。

當時我的肚子餓得要命,就舉手想打他,俗語說:鬼都怕打,所以…。」
老太婆還沒有說完,和尚們早已捧腹大笑,東歪西倒…。

同樣是一個動作,由於老和尚與老太婆的心思不同,見解不同,境界不同,所以想法與意念都不同。

以此類推,世界上同樣一件事,同樣一句話,由於各人的思想不同,學問知識不同,時代背景不同,立場與角度都不同,見解也就不能一致。

而人又是最固執的動物,每每喜歡固執自己的見解是對的,而強說他人的不是。
所以,基於妄想識心的分別,基於自我主觀的執著,世間上的確是沒有真實的是與非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幸福的開端

練習覺知,直到有那麼一天……

看出去的人、事、物不再那麼礙眼,聽入耳的聲響不再那麼吵雜

幸福就近在眼前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眼見為憑?

千萬別被自己的大腦給耍了

http://technews.tw/2015/03/31/stupid-people-oculus/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孝順

孝為何著重 "順" ?

近日家中長輩作白內障手術,讓我有了一絲體會

手術期間和癒後,醫療人員會作許多交待,但老人家可記不住那些。
當他們有疑問不安時,不管你是記得還是用醫學常識推知,告知該怎麼怎麼,你將會知道沒用。

唯有順著他們的意、用他們想要的方法、取得他們認為對的答案,這時才是安頓他們那顆忐忑的心的有效對策。

心安了,其他一切有效用。

"孝" 是作者的言行,"順" 則是受者能感覺到的態度。

孝順不是作者自以為的好就是好,而是由受者的感知如何來論斷的。




(這讓我知道,若長輩心智退失、生理弱化,他們的子女要作到孝順有多難)

(由衷感佩我那照顧失智的丈母娘的大舅子、二舅子,真是當今少有的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