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日 星期二

寂靜道上的指南針

http://www.shineling.org/%E5%AF%82%E9%9D%9C%E9%81%93%E4%B8%8A%E7%9A%84%E6%8C%87%E5%8D%97%E9%87%9D/#page/52

2019年6月13日 星期四

www.dhamma.com 隆波帕默尊者



《禪修入門》 隆波帕默尊者
http://dhamma123.web.fc2.com/dhamma_1/medi.htm

21 《什么是修行》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DzVE_oOwuQ


7《修行:为何?如何?有何結果?》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CGNVB8xX4


32《中道在那裡》
http://dhamma123.web.fc2.com/dhamma_1/32.htm

1《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2DD0SY7wSw


4《“如实观”的方法》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TgmHgrxUmQ

《修行要领》上-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Fg3orrlY0I 


2《修行的两个阶段》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_EdzkjZ1o 


24《最难的是证悟初果》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s81dGqRNo


22 《殊胜的自我省察》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Lt1J4yvvk


8 《修行要趁早》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KPSGcADvpc

17 《心的训练》上-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PlkN9kdZ4

18 《心的训练》下)——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hNSf0LsBo&list=PL_V_Ymv4zOaSVNgsa0szxDMbOkfqqoJ8L


29 《一心》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DzVE_oOwuQ


31《有效看念頭的三個原則》
http://dhamma123.web.fc2.com/dhamma_1/31.htm


6 《從凡夫到圣者》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H6usIJucg


15《禅定的解剖》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9rjmYMRhs0


9 《法,以心传心》隆波帕默尊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Vuc_0AAxL0 


















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不難 / 很難

學法修行並非什麽難事。
當下的感覺是如何的,
我們就只是知道。
一個片段、
一個片段地去知道。


訣竅是:
別故意去知道,
讓感覺先生起,然後才去知道。

佛陀使用的是:
身隨念,持續地緊隨著觀身;
受隨念,持續地緊隨著觀受;
心隨念,持續地緊隨著觀心;
法隨念,持續地緊隨著觀法。
全部都是緊隨著去觀。

不斷地緊隨著觀照,
心常常看見,
然後牢牢記住那些境界,
覺性(sati)就會自行生起。
接下來,
一旦色動,
覺性就能夠捕捉到。
覺性捕捉到的是當下的色,
而對於名,是緊隨其後地捕捉到。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覺性

https://www.facebook.com/vipassanameditation118/videos/307392186847027/?sk=h_chr

《当疾病来临时(上)》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中文字幕及翻譯:泰國禪修之窗(禪窗翻譯組)
2017年3月18日|泰国斯利纳医院
YouTube: https://youtu.be/9SClEB58skE

各位吉祥如意!坐在后面的人能听到吗?大家如果安静些,就会很容易听到。隆波曾经疑惑:佛陀讲法的时候,有时会有500位听众聚集,佛陀又没有麦克风,众人如何能听到呢?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氛围非常安静。

谁是血癌患者?请举手。哦,这位是病妹,隆波比你提前一步患上了(淋巴癌是血癌的一种)。

这次讲法的时间大概是半小时,不会超时。隆波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不然大家的肚子就会饿得咕咕叫了。

肚子饿的时候,容易生气,感觉到了吗?疲惫的时候也容易生气。同样的,犯困的时候也容易生气。此刻,已经有人因为肚子饿得咕咕叫而感到不快了,但如果让大家吃完饭再听法,到时大家又会瞌睡和犯困,而后就会因为瞌睡与犯困而生气。

每当我们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就会感到烦躁,佛教称之为“嗔心”。嗔心包括生气、郁闷、烦躁不安等等。因此,在我们生病的时候,病的不只是身体,心也会跟着郁闷或有嗔。比如,我们首次听到自己罹患癌症,第一个嗔心就是吓一跳,有些人感到害怕、受惊、担忧……它们都属于嗔心的族群。

试问各位,吓一跳会让癌症消失吗?不会。害怕会让病痛消失吗?不会。担忧能让病痛消失吗?也不能。所以,生起这类嗔的感觉是多余的,并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不必要地削弱心力,它们毫无用处。

有人无缘无故地劝病人:“您要看开一点啊。”大部分人都喜欢这样安慰人:“要看开啊,要放松,要放宽心。”病人就会反驳:“换你生病试试看!说得轻巧,看开,你病一下试试!没准你比我还夸张,还要死要活的呢!”

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身体生病或感到不舒服时,心同时也会不舒服。所以佛陀教导:普通人在生病时,就像是身体先中一箭,而后心又被第二支箭射中——身苦,同时心也苦。但如果是佛陀真正的弟子,那么受苦的就只是身体,苦无法抵达心。

有些人不切实际地认为:成为阿罗汉圣者之后,身体也不会病。这是毫无根据的。即使是佛陀也会生病,也要面临身体的各种不适。

“身无疾病”只是臆想出来的,阿罗汉圣者又不是机器,当然还会生病,差别只在于:我们是身病心也病,心也痛苦,然后痛苦的心再将身苦的范围无限地放大,这样反过来又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影响。

隆波对这个过程已经体会了很久。隆波尚未出家时,就已经开始教导身边的朋友们修行了。那时候,几位女性道友每逢例假都会痛经,必须吃药,否则受不了。

隆波就教导她们试着观察心:在心放大疼痛感时,要及时地知道;在感到不喜欢、郁闷、烦躁及担心时,要及时知道。

类似例假时的痛经,有一部分是真痛,但是,不舒服的、郁闷而烦躁的心,会放大疼痛感,让疼痛感更加强烈。隆波让她们试着观察生起的嗔心与“不喜欢”,她们训练与体会之后,就不再服药了。

当我们疼痛的时候,比如身患癌症,医生一直想将身体里里外外彻查一遍,让护士反复地检查我们,这里抽血,那里检查。隆波曾经想说,有机会请医生亲自来试试看,怀疑这、怀疑那,不断地下化验单,正是他们的怀疑让我们疼痛,对吗?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修行,可就郁闷死了。

隆波生病躺在医院4个多月没回过寺庙,每当一个化疗的疗程结束后,隆波往往会发烧,主治医生就不让离开。等到烧退了,再过两三天又要化疗,主治医生会问:“要回去吗?”隆波回答:“不回去,懒得来回奔波了,反正很快又要再来。”于是便在医院住了4个多月。

医生和护士们很喜欢问隆波:“您在医院待了这么久,觉得烦吗?”“厌烦吗?不厌烦,厌烦是嗔心。”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听到这个回答都摸不着头脑,不懂隆波究竟在讲什么——只有修行以后才会明白,否则是无法听懂的。难道觉得厌烦就可以出院吗?不行的,对吧?无论如何,主治医生都不会轻易放手的。他好不容易把你捉到手心里,是不会放开的,他一定要好好照顾你,确保你安全了才放手。

我们在生病时,往往会陷入担心和苦闷之中。在抽血和动手术时,感到的痛比实际的更严重。然而如果学会修行,那么在医生或护士对我们的身体做什么的时候,比如这里抽血、那里动手术,疼痛感还是有的,但是当代医疗技术非常发达,其实不会特别痛。痛感更多是被患者的担心与害怕放大的。

医学技术已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让实际的疼痛变得很少,这与祖先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古人做手术可能真的很痛,到我们这一代,又是止痛药、又是镇定剂,各种款式都有,而且还大把大把的(给药吃)。尤其患癌症时,甚至还有鬼开的药,这个人开的、那个人开的,要吃那个、吃这个,如果通通相信,就被药死啦。只吃医生给的药就够了,如果还要再吃这吃那,身体是受不了的。

要动手术时,心会担忧和郁闷,对吗?在手术开始前就已经郁闷了——仅仅听说要做手术,就已经郁闷透顶了。手术结束后——天啊!更惨。

有一次,隆波化疗以后,肛门长了脓疮,医生在手术之后立即开药,并且吩咐护士说:“今晚他肯定会很痛,要准备吗啡。”到了傍晚6点左右,护士来了:“来,隆波,起来注射吗啡。”隆波问:“为什么要注射吗啡?”护士回答:“等一会儿您会非常痛的。”“嗯,如果痛了,隆波会告诉你的。”

医生的预想是必须用到吗啡,并精心做了准备,结果是隆波主动吃了一颗止痛片,只是为了让护士安心:已经吃过止痛药了。

为什么隆波感到的疼痛比较轻呢?一部分原因是医生医术高明,另一部分是由于心情放松,没有自己吓唬自己。

如果不照顾好自己的心,它就会放大疼痛感,让痛感超过事实。因此,要学会呵护自己的心,怎么呵护呢?心在哪里都不晓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及时知道自己的感觉。

请大家好好记住这句话:及时地知道自己的感觉。感到厌倦,知道;担心了,知道;害怕了,知道。任何感觉在心中生起,都去知道、知道、知道。心里有苦,知道——心会有快乐吗?当然也会有。怎么可能完全没有呢?如果医生某天没来抽血化验,我们那一整天就会非常开心,因为曾经每天都要“中标”,今天却没有,所以觉得很高兴,并不是毫无乐事。

心有快乐,知道;心有痛苦,也知道。不断地及时知道自己的心。害怕了,知道;生气了,也知道;担心了,知道;郁闷和烦躁了,也知道。无论心是怎样的,我们都时常去知道它的感觉。

如果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感觉,那种感觉就无法控制我们的心。比如,恐惧生起了,在知道它的瞬间,恐惧就从心中抽离出去了;担心生起了,在知道它的瞬间,担心就从心中分离出去了。我们的心将从所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那些情绪存在吗?存在。它们可以存在,无须去禁止,因为我们还不是阿罗汉圣者。异想天开地认为自己没有烦恼了,那是不可能的,有的只是:每当嗔心、担心和恐惧生起时,有觉性地及时知道自己的心,那样就不会在事实之上去放大疼痛与痛苦,它们也就不会再那么严重,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去承受。

这样在医院待久了,还会感觉神清气爽,有些人甚至不想回家了,觉得护士比家人漂亮,干嘛要回家?

对病人而言,照顾身体是医生的职责,别太相信朋友们各式各样的建议:中医、泰医、西医、巫医……各种各样的医生,形形色色的药物,只会给病患带来巨大的压力。这是最好的,那也是最好的,都是最好的。如果把每一种“最好”都吃下去,死了就不需要注射福尔马林了,因为细菌根本无法存活,身体能够千年不腐。

病人要懂得安抚自己:生病也只是临时的,没有谁是终生疾病缠身、一直疼痛不已的;疾病是临时存在的,来了很快就会走。只是有些人由于身体虚弱,才导致疾病和痛苦和生命一起结束,但那也不算输给疾病了,最糟也是平局。

根本不存在疾病打败我们的情况,最多是旗鼓相当。如果我们因为身患癌症而死去,癌细胞同时也就死了,它们也活不下去。

因此,跟它们好好商量一下:亲,别太肆无忌惮!要向它们发散慈心,一旦发散了慈心,不再讨厌它们,心就会觉得舒适。心一舒适,就会生起禅定,心会清凉与快乐,快乐的心是充满力量的。

如果需要长期治疗,我们也无需思虑太多,有些人听完医生的治疗方案,就不寒而栗——天啊,我需要化疗六、七个疗程!其实只需要把时间分成一段一段、一天一天的,今天能做什么就去做。别总计算着还剩下几天,还要再化疗几次……想得太多并没有好处。

活在当下,一天天地过日子,时间眨眼就过去了。这就像是有些人结婚很久——在座有结婚很久的吗?日子一久便没有感觉了,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之后会跟人分享:结婚30年了,就像是跟桌椅板凳生活在一起似的,已经没有感觉了,心如止水。

如果不挣扎,心就不会苦。因此,我们首先要接受“已经病了”的事实。已经病了,却想让它不生病,我们就会苦闷。因此,心苦并不是源自于癌症,而是源自于“不想患上癌症”。

既已患上,就去治疗,那是医生的职责。能够康复,则表明医生很牛;治疗不了,说明医生也不过如此。因此,我们不必苦闷,该苦闷的人是主治医生:要怎样治疗才能让病人跨过鬼门关?因此,治疗的负责方是主治医生,我们的职责是守护好自己的心,医生照顾不了我们的心。

我们要了解:心苦是源于不想得癌症,或者患上了,想赶快康复,最好三天就能痊愈回家——这是不现实的,它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治疗。

如果心愿意接受事实,就不会觉得太苦。心苦是源于“想要”,“想要”又是源于执取,执取则是源于不了解身心的实相而导致的误解——这个内容过于深奥,比较难理解,隆波先不谈。

回到患了癌症(这个问题)上。患上癌症却想让它不病,那肯定会苦,因为已经病了;患了癌症,想让它即刻康复,肯定也会痛苦,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活在当下,今天既然还活着,那就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至于身体,我们要学会放下。

隆波的一位弟子今天也在场,这位跟随隆波多年的弟子早前患了癌症,她曾告诉隆波:“我活不了几天了,医生说我肯定过不了多久就得死。我现在什么都修不下去,心里一团糟。”

隆波指导她说:

那就先别修行,
别想着打坐、经行了,
已经不行了。

先冷静,
然后祈愿将色身供养给佛陀,
将身体当作花来供养佛陀。
要这样想:
身体已经不是我们的了,
它是我们供养给佛陀的供品。

一旦不再担心,结果呢?她活了很久,那位预言她将不久于人世的医生名誉扫地了。已经过了好多年,她到现在还没死,看情形,隆波反而会比她先死,好在主治医生医术高明,经过治疗之后,隆波康复了。

对病人而言,要及时知道自己的心。烦躁了,抗拒了,想要那样、不想要这样,要常常去及时地知道。这样一来,心就会舒坦,苦的只剩下身体,心苦不会存在。

同样的,这些对病人的亲属们来说也很重要。隆波有一位弟子非常年轻,他不到20岁就罹患急性淋巴癌,这个孩子从小就开始修行,他告诉隆波:“现在我每一天都感到心力憔悴,因为要不断地安慰妈妈。”

病人要反过来安慰家属,因为亲属们痛哭流涕、哭天喊地。病人需要花大量精力来安抚亲属,等到妈妈好不容易平复了,子女已经累得半死了。

所以,病人需要照顾自己的心,亲属们也需要照顾好自己的心。

比如,担心、害怕等情绪,还有牵挂、依依不舍、爱恋等心境。有些人担心费用、开销等问题——治疗费高昂,需要考虑得非常多,同样的,也要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心在担心,要知道。
无论心是怎样的,都要知道。
不断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
心苦就不会被放大,
苦就仅限于身而已。

亲属们也很疲惫,需要跑来跑去、看护我们,需要买药,需要各种未雨绸缪……有太多需要了。而且还有很多禁止:禁止吃这样或那样,禁止做那样或这样,不可计数。病人难,家属也难。

因此我们的职责是自助,怎样做可以苦得少一点呢?那就是呵护自己的心。

用于呵护心的工具,称为“觉性”。觉性是指:有什么发生在心中,要及时地知道。因此,我们要不断观察自己的心。

心中生起的现象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苦、乐的感觉,另一类是好、坏的感觉。

苦与乐、好与坏一直在心里循环往复:一睁开眼,想起某件事,就快乐了;想起另外某件事,又痛苦了;看见这个人,觉得快乐;看见那个人,觉得难过……如此这般,我们心里就会生起苦、乐的感觉。

眼睛看见、耳朵听见、鼻子闻到、舌头尝到、身体触到、心想到的一瞬间,苦、乐的感觉就会生起。

有时候,眼耳鼻舌身心接触到所缘——眼睛看见所缘之后,心中生起了善法,比如看见僧人托钵,生起了善心,或者也可能生起不善心,怀疑这真是出家人吗,并且感到不快,不想供养食物给他们。

眼睛看见所缘之后,心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不善的。总之,我们要训练去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当下这一刻心有快乐,能够感觉到吗?心有快乐,知道心有快乐。试着观察心里的快乐。观察到了吧?它在慢慢平复下来,快乐感在慢慢降低,对吗?

接下来,心有痛苦的时候也要这样观察,如果以中立的心去观察,痛苦就会减轻。一切都是生起而后灭去、生起而后灭去的。

不断地训练自己活在当下,无论是病人,还是病人的朋友或兄弟姐妹,都要慢慢训练去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再补充一点:如果真的无法救治,有些人病情会恶化,这是很自然的。有些人会来请教:“临终时要怎么做?如何快乐地死去?”这同样是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身体病了,心会担忧等等,要及时知道心是怎样的。不断这样观察身心,保证未来会更好,会去到善道。

因此,今天的讲法已经圆满了,包括了生病、康复,甚至救治无效。要想死得比较好,是可以选择的。

我们观心,我们所感觉的病痛与难受就会减少,康复就会更快——比愁眉苦脸的人康复得更快。“压力山大”是很难康复的。心情舒畅的人,身体会康复得更快。

我们要不断地训练:
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內省 / 覺察

本文來自……     Niseema Tsai
~『覺察,當下直觀的智慧,覺察是一刻接一刻的,因而它無法練習。當你練習某件事情,就會成為習慣,而覺察並非習慣。一顆習以為常的心是不敏感的,一顆在某個特定的行為軌道中運作的心是遲鈍的、僵化的,然而覺察需要持久的彈性和警覺。』
問:覺察和內省有什麽不同?
答:我們先來檢視一下我們所指的內省是什麽意思。
我們所指的“內省”,就是向內看自己,檢視自己。
為什麽我們要檢視自己?為了提升,為了轉變,為了改善。
你內省是為了成為什麽人,否則你是不會沈溺於內省的。
如果沒有改善、轉變、成為什麽的欲望,
你是不會去審視你自己的。
顯然那就是內省的原因所在。
我生氣了,為了擺脫憤怒或者緩和、轉變憤怒,
我就內省,審視我自己。
內省的時候,即意欲改善或轉變自我的反應的時候,
一定帶著一個最終的目的。如果那個目的沒有達到,
你就會低落、沮喪。因此內省必然伴隨著沮喪。
不知道你內省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
當你為了改變自己而向內看時,
總是湧動著一股沮喪的暗流。
總是會有一股你不得不與之對抗的情緒之波,
為了克服那股情緒等,你不得不再次審視你自己。
內省不是一個釋放的過程,
因為它是把現實的狀態轉變成某個非現實的樣子的過程。
顯然,當我們內省時,
當我們沈溺於那個特別的行為時,
實際上發生的狀況就是那樣的。
在那個行為中,始終存在著一個積累的過程,
那個“我”為了改變而檢查某個東西,
因此始終存在著二元對立,
因而也是一個充滿挫折的過程。
永遠不會有釋放,而且,
因為感受到挫折,情緒就不免低落。
覺察則完全不同。
覺察是不作譴責地觀察。覺察帶來領悟,
因為覺察當中沒有譴責或認同,
而只有默默地觀察。
如果我想了解什麽,我就必須觀察,必須不批評,
不譴責,不從中追求快樂或避開不快樂。
必須只有對事實的默默觀察。
沒有目的,只有應事而觀。
如果存在譴責、認同或辯護,
那種觀察及其帶來的領悟就會戛(ㄐㄧㄚˊ)然而止。
內省是自我提升,因此內省是自我中心的。
覺察並非自我提升。
相反,它是自我的終結,“我”的終結,
也終結了它全部特有的個性、記憶、需要和追求。
在內省當中存在認同和譴責。
在覺察當中不存在譴責或認同;
因此也不存在自我提升,這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想要提升自己的人永遠無法覺察,
因為提升意味著譴責和達成目標。
然而,在覺察當中,你觀察但不作譴責,不否定也不接納。那種覺察始於外在的事物,去覺察,去與事物接觸,
與自然接觸。
首先是對事物渾然一體的覺察,
敏於感受物體、自然和他人,這意味著關系。
然後就是對觀念的覺察。
這種覺察,這種對事物、自然、他人以及觀點的敏感,
並非由分裂的過程組成,而是一個統一的過程。
它是對萬事萬物不斷地觀察,觀察內心出現的
每一個思想、每一種感受、每一個行為。
因為覺察不帶譴責,因此也沒有積累。
只有當你持有一個標準時,你才會譴責,
這意味著積累,因而也意味著自我的提升。
覺察是去了解自我的行動、“我”的行動,
在與他人、與觀點、與事物的關係中了解,
那種覺察是一刻接一刻的,因而它無法練習。
當你練習某件事情,就會成為習慣,而覺察並非習慣。
一顆習以為常的心是不敏感的,
一顆在某個特定的行為軌道中運作的心是遲鈍的、僵化的,然而覺察需要持久的彈性和警覺。
這並不難。當你對事物有興趣時,
當你興致盎然地觀察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你的植物,
觀察樹木和鳥兒時,你就是那樣的。
你觀察卻不譴責、不認同,
因此在那觀察中有著徹底的融合。
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徹底合而為一了。
這實際上就是你對事物深感興趣時出現的狀態。
因此,覺察和自我擴張式提升的內省有著天壤之別。
內省導致挫折,導致更多更嚴重的衝突;
然而覺察是一個從自我的活動中釋放的過程,
它是覺察你的日常活動,覺察你的思想、你的行為,
覺察他人,觀察他。
只有當你愛著某個人,當你對事物懷著深深的興趣時,
才能做到這一點;當你想要了解你自己,
了解你的整個存在,了解自我的全部內容,
不只是某一兩個層面時,顯然就絕不能譴責。
我必須對所有的思想、感受、情緒、所有的壓抑開放;
隨著覺察的範圍越來越廣,從所有隱秘的思想、
動機和追求中解脫的自由就越來越深。
覺察即自由,它帶來自由,它產生自由,
而內省則培植衝突,它是一個自我封閉的過程,
因此其中總是有挫折和恐懼。
選自《最初和最終的自由》
來源:克里希那穆提
克氏:印度著名哲學家,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
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徹底解脫,
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他的六十多冊著作,
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講和講話結集而成。
 

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覺知自己

為了離苦的修行,
必須先具有覺性(覺知自己)。

正如佛陀教導:
「無論何時何地,正念覺性都是必須培養的!」

覺性就是:感覺到自己的身、感覺到自己的心;

禪定就是:觀察所緣對象時,心是安住的;

心有覺性/有定 + 持續地覺知一個所緣對象=奢摩他(禪定);
心有覺性/有定 + 洞悉到名法與色法的三法印=毗婆舍那(內觀);

何時需要訓練覺知自己(有覺性)呢?
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固定模式的專門練習時:
比如念經、禮佛、聽法,經行,禪坐(觀呼吸、觀腹部起伏、手部動作等等);

「有覺性——覺知自己」,相反「沒有覺性——忘記自己」

訓練覺性(覺知自己)
如何訓練呢?
較簡單的方法就是感覺到:「剛才我忘記自己了。」,「忘記自己」或「沒有覺性」
就是指:忘了自己,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心沖進了「(念)想」里;心跑到眼所見之物╱耳所聽之聲╱鼻所嗅之氣╱舌所嘗之味╱
身之觸感;

心追隨自己的煩惱習氣,以及心裡生起的種種現象;

如何觀察——忘記自己了?
站立、行走、坐、卧時,若沒有感覺身體正在站立、行走、坐、卧,就說明忘記自己了。

聽音樂或聽法談時,若聽不到音樂或法談聲,就說明忘記自己了。

想的時候,若不知道自己身體當下正在做什麼,就說明忘記自己了。

緊盯與專註一個對象直至感到緊綳了,就說明忘記自己了。

試著觀察,就能體會:看電影、電視時,會忘記自己。
講電話時,會忘記自己。
看見美女(帥哥)時,會忘記自己。
生氣、煩躁不安、鬱悶時,會忘記自己。
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會忘記自己。

突然覺得自己剛才走神了的瞬間,那個瞬間就是「覺知自己」;
就在那一瞬間,我們成為了有覺性的人——覺知、覺醒、喜悅。

請記得,已經忘了的,就讓它過去吧!不要試圖一直保持覺知!

 知道「忘記自己」的頻率越高,生起覺性的頻率就越高!

當心裡生起煩惱習氣,要覺知自己。
因為煩惱習氣的職責就是讓我們忘記自己,而去造作各種業。
煩惱習氣生起的時候,要覺知自己。

一旦覺知自心正在煩惱,要謹慎自己的身與口(持守戒律),
然後練習去看有煩惱的心,輕鬆自在地旁觀與知道。

如果煩惱習氣的力量大到我們無法控制身與口的行為,就先以技巧讓心平復,
讓煩惱習氣的力量下降。

一旦心平靜下來或是煩惱習氣的力量下降,我們就能訓練覺知自己,
繼續去看那個有煩惱的心。

當身體生起苦受的時候,心會跳進感受,於是便產生心苦。
學著去知道,練習著去看見:掙扎的心、煩躁的心、生氣的心。
學著去知道、練習著去看見:身體是一個部分,感受是另一部分。

如果及時識破自己的心,清楚看見身體和感受是兩個不同的部分,
心就會接受當下正在呈現的實相,心苦就會減少(快樂將會增多),
直至好像身苦減輕了——即使依然是同樣程度的苦受。

一旦能夠自動頻繁的有覺性(覺知自己),
那麼在世間:不會犯戒,不會造作惡業;能夠快樂而正常地生活;

慈悲而善良的心有足夠能力在各種場合圓滿完成自己的義務與責任。
遇到大風大浪,能夠以智慧輕易化解。

一旦能夠自動而頻繁的有覺性(覺知自己),
那麼在佛法方面:心將會越來越頻繁的安住(有定);
能夠瞭解名與色的實相:無常、苦、無我產生智慧,得以照見涅槃,最終徹底離苦!

請記得修行的原則,要輕鬆、自在地訓練,無需緊綳與緊張;
在白天經常提醒自己:訓練回來感覺身與心;
任何時候心裡生起各種現象或情緒,小心不要犯戒。

如果心裡的情緒太過強烈,先找方法讓心平靜下來。

總結修行原則與方法
任何時候,知道當下,能夠覺知到的最清楚的對象。
如果身體明顯,就覺知身體;如果心情明顯,就覺知心。

只是知道身是如何的,只是知道心是如何的;
一旦知道身或心是如何的,便無須做什麼讓它們改變成其它樣子,

只要如其本來的面目而知道就夠了!

覺知身與心,以正確的固定模式來訓練,即使每天只有幾分鐘也可以。

如果喜歡念誦,就透過念誦來覺知身心;
如果喜歡走路,就走著覺知身心(經行)。
如果喜歡打坐、坐著默念或者坐著做手部動作,則坐著覺知身與心!

今天的練習沒有結果,明天繼續!
別偷懶,不氣餒,不放棄;某一天,道、果、涅槃必然呈現在眼前!

從清晨醒來直至晚上睡覺之間:持戒,並且培養覺性來覺知自己,覺知身也覺知心;
而後,心會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阿姜蘇納瓦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疼痛/ 不合意的感覺

當你感到痛苦、疼痛、以及其他不舒服的感覺,這是說你心中對它們有種反抗。
所以,你還不能直接的去觀察這身體上種種不可意的觸覺。
沒有人喜歡痛苦。如果你對疼痛有抗拒的感覺,並且還繼續的去注意它的話,你會更痛苦。
這有如你對某一個人生氣,如果你還是一而再的去面對他,你會更生氣。
所以不要強迫自己去注意疼痛,這可不是在打鬥,這只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當你注意這疼痛,它並不會減輕,或者消失。你只是觀察它,特別要注意的是你的心對它的反應 ── 這樣做時你會明白你的心的反應與對身體觸覺的了知它們之間的關係。

第一你必須檢查一下你的態度。希望疼痛減輕或消失,或者希望不要疼痛,這都是不對的態度。你的疼痛有沒有消失,這沒有關係。
疼痛本身並不是一個問題,問題出在予你對疼痛産生了負面的反應。
如果你因受傷而感到疼痛,你當然要小心處理,不要把事情弄糟。
但是如果你是好好的,還很健康,這痛苦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機會去學習觀察,觀察此時的心是如何的運作。

當你感到疼痛時,你的心會産生強烈的感受與反應,所以它很容易被察覺到。學習去觀察嗔心,或者抗拒之心、緊張或者不舒適的心態。
如果可以的話,你可以交替的重複觀察你的感受與抗拒心的態度。你的疼痛與心的狀況有一種直接的關連,當你這觀察的心愈輕鬆安穩時,你對疼痛的感受會較輕微。
當然,如果你的心對疼痛起了強烈的反應(即就是說你對疼痛難忍時)你應該改變你的姿勢,讓你舒適些。

如果你想要學習如何善巧的面對疼痛,你可以試一試以下的方法。
從你感到疼痛的第一時間開始,不管疼痛的感覺是怎樣的輕微,試著檢查你的身心,看看是否處於緊張的狀況,然後放鬆自己。
你部份的心還會察覺這疼痛的。所以你必須重複檢查你緊張的情緒,放鬆自己。
你也可以檢查自己的態度。不時告訴自己如果太痛的話,你有權力去選擇改變姿勢。這樣做時你的心才會更願意與它合作。
一直重複的告訴自己,一直到你感覺到不再想要去注意緊張,恐懼,想站起來的意欲,或者不願意再痛下去這些心態。此時你應該改變你的姿勢。

當你已經能忍受疼痛時,這並不是說你已經處於安詳平等的狀況。

開始時,我們多數人都會努力的試著讓自己在某一規定的時間中坐禪,強迫自己不可以移動。如果我們能成功坐完那段時間,就會覺得自己很棒。不然的話,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失敗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試著延長忍受疼痛的時間,使它越來越長,那就是說我們想增加自己忍受疼痛的耐力。然而在這過程中,我們卻把那觀察的心給忘了。我們不再覺知自己的心對疼痛的反應。其實,我們並不了解增強忍受疼痛的耐力並不是說我們的心已經不再對疼痛産生反應。

如果你不再強迫自己去坐一段規定的時間,而代之以以上所教的方法,開始觀察心的反應,那麼,你對疼痛的抗拒會愈來愈輕,你的心會愈來愈安詳和安穩。能夠理解安詳的心與能忍耐痛苦的心之間的差別是非常的重要。

念處禪修教導我們不要強迫自己,而是去理解自己的心。當我們用心去觀察、探討,並且真正的理解喜歡與不喜歡的性質時,我們才可以達到真正的安穩。

當你已經不再抗拒疼痛時,這是最恰當的時間來直接的觀察這種感覺。
要注意,在你的潛意識中或許還會有些反應。當你了知心中潛伏著的不適時,請你既刻把注意力移到這不舒服的感受上。
看著它的轉變,這種不適是否增加了,還是有減輕?當你的心愈來愈安穩時,愈敏覺時,它會輕意的認知到那微細的反應。
當你的心能看到心中更微細層面中的不適時,你的心甚至能達到完全安穩的境界。
如果你已經很安穩,並且能直接觀察到痛苦,心中的不適就不會再生起。

你可以試著把以上所提到的重點用在其他身體不適的感受中,比如感到癢、冷、熱等感受。
再者,我們可以把如何應對身體痛苦的善巧方便用在其他的煩惱中,如嗔心、失意、不滿、或者抗拒,以及快樂、享受、欲染與執著種種感受中。他們以及他們的親黨、甚至遠親們,都可以以處理疼痛的方法去應對。你必須學習如何認知執著與嗔意這兩種心態,並且放下它們。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內觀

修行並不是打坐,也不是經行,
修行是——不斷地有覺性(sati 正念),了知身與心的實相。
如果打坐的時候不知道身心的實相,就還不好用,
或者經行時,一邊經行一邊走神,
或者經行後,心只是一味地靜如死水,這也不行。

重點在於:不斷地有覺性、有智慧去探究身心的實相,到了某天就會自行見法,不難的!

那些已經證悟的人會說:「不難!」
比如去問三果阿那含聖者:「體證初果難嗎?」「根本沒什麼難的!」
再去問阿羅漢:「證到三果難嗎?」「根本沒看到有什麼難的,非常簡單!」

以前祖師大德教導隆波:「哦喲,不難的!帕默,不難的,修行很簡單!」然後又會沉默一下:「嗯,但同樣也很難!」

它難嗎?我們要不斷地覺知自己。它難嗎?整年整年地讀同一本書,讀的是同樣的內容——有關於身和心。探究自己的身和心,就像讀一本書,有關身和心的書,只有單一的主題,要長年累月地讀同一本書,甚至好多年。
難!因為懶得去讀,它想去看別的,更想要去看電影或聽音樂。因此,難,是因為我們不看、不實踐。如果我們去看或去實踐,常常地覺知,就不難,心會自己上路。
~隆波帕黙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