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佛性 (文章來自----生命大數據)

 

開悟16大法則,道破天機
一念迷即眾生,一念覺即神佛菩薩。
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感慨: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行,只是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什麼是佛?
有一次印度異見王想要囚禁達摩弟子,異見王說:如果你能告訴我佛是什麼,我就放你走。
異見王問:什麼是佛?
達摩弟子:見性是佛。
王問:性在何處?
達摩弟子:性在作用。
王問:若作用時何處出現?
達摩弟子:若現於世,當有其八。
王問:何謂其八?
達摩弟子: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若見,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足,在足奔行,遍見時卻如微塵信息,知者知是佛 ,不知者喚作精魂。
可見人心本來就俱足一切,只不過是塵世中的煩惱和私慾遮蔽了這顆心,禪宗修行過程就是還本來面目的過程。
禪宗的十六字精髓,道破修行千年玄機,極其寶貴: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何處見性?
在一家寺院,小和尚問師父:
師父,我們的佛性在哪啊?
師父說:木頭都有火性,你去柴房在木頭中找火性吧,找到了火性,就知道佛性在哪了。
小和尚去柴房,把木頭劈個粉碎,也沒有找到火性。
急忙回禀師父:沒找到!
師父說,你把木頭燃燒就知道了。
小和尚回到柴房把木頭點著,熊熊的烈火燃燒起來。這時小和尚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佛性在何處?佛性在作用。
佛性在六根門頭放大光明。
佛者覺也,在何處覺?在六根處覺。
在眼為視覺,在耳為聽覺,
在鼻為嗅覺,在舌為味覺,
在身為觸覺,在意為知覺。
這見聞嗅嘗覺知,就是六根的作用。
修行就是攝六根,不外求,
把握當下,那麼時刻都在修行。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動念不住相是大定。
心學創始人陸象山說: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心即是一面鏡子,
你想什麼,鏡子就會呈現什麼!
心是什麼樣,命運就會什麼樣!
我命由我不由天,心才是真主宰。
無心才是真修行
有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
凡事不必刻意,順其自然就好。
如果你刻意去修行,你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但如果你沒有刻意去修行,那麼開悟自在其中,而你做的也就是真正的修行。
當你刻意去坐禪,就會創造出“你”和“我”二元對立的相,就會有分別和執著,煩惱就會加重。
如此一來,你就會把自己和坐禪分成兩邊,你在其中一邊,坐禪在另外一邊。這樣,你與坐禪就會變成兩回事。
當你能把自己與坐禪合二為一,才是真正的坐禪。
我們常以為,青蛙跳躍的時候不是坐禪,坐著的時候才是坐禪,這是極大的誤解!
如果你明白“「空性」意味著一切都在當下,誤解就會消失。
實際上,不執著於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心經》上說: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心……這個“無心”就是禪心,一切無不包含在其中。
開悟十六大法則
一、
人有兩次生命的誕生:
一次是你肉體出生,
一次是你靈魂覺醒。
當你覺醒時,你將不再尋找愛,
而是成為愛,創造愛!
當你覺醒時,你才開始真實的、真正的活著!
二、
當你願利益眾生時,
所有的資源都會流向你,
因為資源是服務眾生的。
三、
懂得愛,成為愛的那一天,
你將不再尋找愛、追求愛、渴望愛。
幸福不是找到你愛的和愛你的,
而是成為愛本身!
四、
靈魂來到地球,
不完全是為了體驗吃喝拉撒,生老病死,
也不完全是為了喜怒哀懼,功名利祿。
靈魂因著淨化提升的需要來到地球,
所有利益眾生、利益地球的修煉修行,
都會讓靈魂淨化提升。
愛與慈悲是淨化提升的必經之路與究竟之路。
五、
小我講利,先利再益,煩惱不斷。
大我講義,先義後利,快樂回家。
愛自己不是愛你的小我,
而是聯結回歸你的自性本我,
清靜、慈悲、光明,愛就是你的本性。
六、
當你替天行道,利益天下,天就會來幫你!
當你為己謀利,背道而馳,天就會來罰你!
愛,是通天的門票,
恨,則是地獄的通緝令!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選擇在你。
七、
記住:
當你全然敞開的時候,
最先進來的是光和愛,
不是怨恨和傷害。
因為,光最快,愛最高!
八、
所有的天賦資源都是為了讓你替天行道,義行天下。
辜負上天的美意和厚愛,你就關上了幸福喜悅的大門!
九、
當我們不認可自己時,
我們就開始評判別人。
當我們不接納自己時,
我們就開始抗拒別人。
當我們沒有自己時,
我們就開始要求別人。
總之,我們內在感覺匱乏時,
我們就開始折騰、折磨別人。
十、
受害者就會成為加害者。
你渴望得到的滿足,
也正是你無法為別人做到的!
你缺失的,
也正是你不能分享給予別人的。
自我了解、自我滿足、自我負責,
這是你成長的必經之路。
十一、
做你自己,
不是做你想要的自己,
是做回你本來的、本源的、清淨無染的自己。
十二、
衰老的標誌就是從過去看現在,
以經驗過當下,用固定應變動。
成長的標誌則是從現在感恩過去,
在當下創造體驗,以變化面對變化。
十三、
有的人依靠自己的想法活著,
有的人依靠多數人的想法活著,
還有一種人,
他們無依無執,
所以勇敢光明的活著。
有的人依賴自己的感受去傷害別人,
有的人保護自己的感受去冷漠別人,
這是更加隱藏的傷害!
還有一種人,
他們打開了自己感受著眾生的感受,
喜怒哀樂,深沉、寧靜、慈悲…
十四、
你要的是成功還是成功的人生?
成功只是名與利的豐收,
而成功的人生是和一群人,
過想過的生活、做想做的事,
是共同達到、達成的生命過程。
成功的人生的秘密是:
找到以及培養一群和你一樣的人,
彼此增加對方的價值和意義。
十五、
當你停止成長,
你所有的資源也停止了。
在害怕失去的恐懼中,
你會開始抱怨、責備、索取、取悅、控制等…
在關係中,
停止成長的那一方要麼變成受害者,
要麼變成加害者!
當一個人不斷持續成長時,
資源源源不斷的湧向你,
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
十六、
自己能夠做到,
也許只是會讓你自負而不是自信。
而自己做到的同時還能夠幫助別人做到,
帶給別人價值和意義,
那麼你會瞬間有了佇立山頂的感覺,
那時的你,
已經獲得了真正的自信、自在與自由!
🎀🎀🎀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真正離苦的方式

 

【真正離苦的方式,僅有觀身心的三法印】
學員8:關於禪定、剎那定及安止定,都需以覺性作為基礎。是否有覺性,才是正定?
麥琪奧蘭努:必須有覺性,才有禪定,它們是一起生起的,這是正確的。為何你作此提問呢?
學員8:其實想詢問關於自己往安止定方面的進展。大約六、七年前,我修習寧靜型的禪定,也就是專注所緣的禪定。學習隆波教導的禪法以後,我就不再修習了。好多年以後,現在隨著覺性慢慢起來,心安住。以前我觀呼吸,很容易緊盯及專注,後來我就只是經行,每天經行很多,但最近我加入立禪及坐禪,感覺非常好,心會處在所緣上一、兩個小時。生活當中,我經行四、五個小時,然後打坐兩個小時。隨著覺性和安住多了,安止的狀態也很好。當更深入地往安止發展時,「心與所緣合一的禪定」及「心與所緣分離的禪定」,我不太容易區分。
麥琪奧蘭努:實際上,當出現「知者」時,觀禪與止禪是一樣的。若按照隆波的方式訓練觀禪,剎那定就會生起,一次一瞬間、一次一瞬間。若訓練止禪至抵達二禪時,同樣可以獲得「知者」。其實它的境界是一樣的,僅僅只是途徑不同。
但止禪有一個缺點——心與單一的所緣持續地在一起時,若心滿意、寧靜、快樂,心便會一直處在休息的狀態,並沒有抽身出來成為知者、觀者,僅與所緣一直粘合在一起。若我們修習止禪,心寧靜,心安住,那安住的境界,與修習剎那定所獲得的「知者」是一樣的。只是大部分修習止禪的人,他們滿意於快樂及寧靜,心與所緣在一起,心一動不動、寧靜,不願意出來觀身及觀心。
若修習止禪,心快樂及寧靜,心安住且具有力量之後,就需出來觀身及觀心工作。如果能那麼做,就不錯!
然而,隆波教導大部分的城市人,他們難以修習深邃的禪定,心的禪定不足,或根本不夠時間訓練止禪達至那般程度。因此,若你曾經做到,便以止禪作為休息,一旦休息足夠,就別僅是一味地休息,必須退出來成為知者、觀者,去分離蘊,看到身體是一個部分,感受是一個部分,造作好、造作壞是另一個部分。且將蘊分離,看到心作為知者。以止禪的力量讓心安住,看到五蘊分離,看到每一個蘊各自履行各自的工作,看蘊不斷地生滅變化,這即是「以止禪的力量開發智慧」。
事實上,這並沒有錯,僅是大部分修習止禪的人容易滿足於快樂及寧靜,誤以為這就足矣!止禪達至最高的點在於,死後可投生為梵天神,天壽很長、生命快樂、清涼且舒服,但並沒有離苦。
真正離苦的方式僅有一個,即是——觀身、觀心的三法印,持續不斷地觀下去,直至心能看到三法印。一旦看到無常,對於身心牢固的執著便會逐漸鬆開,因為已經看到身心並不能作為靠山。如此直至心能放下執著,放下身、放下心,那才能抵達真正的離苦。
事實上,所走的路可透過不同的路徑,但我們需懂得發揮它的利益,以安住、寧靜的心,觀身心工作,開發智慧,如此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地上路,抵達離苦。
覺性、禪定是十分複雜的,若不解釋,就會更加混亂,因此可請教阿姜給尊者。如果你尚有其他問題,可以提問。但若關於覺性與禪定,那是理論的部分,別向麥琪媽媽請教,否則就會聽不懂。
想給你的建議是——以你曾具有的禪定,觀身、觀心。你有看到嗎?我們的身心不斷地在變化,並不是恆常不變的。必須去觀這一點,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去觀,常常觀照這一點,有一天便能離苦。
~麥琪奧蘭努(Ajahn Oranuch Santayakorn)
2021年4月30日遠程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