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自悟 --- 水木然

 

讀完下面這15句話,立刻就能開悟,生命能立刻升級,不信你讀讀看!
1、凡是你期待的,都控制了你自己。凡是你在乎的,都束縛了你自己。 當你什麼都不想要的時候,天地都是你的,這就是無欲則剛。
2、不要害怕失去,所有能失去的東西本來就不屬於你。也不要害怕傷害,凡是能傷害你的都是你的劫數,都是為了度你的。
3:你眼裡越有誰,就越看不清誰,因為你看到的都是內心的妄念,你看到的不是真實的她,而是幻想出的一個完美的她。
4、遇見是因為有債要還,離開是因為還清了,前世不欠,今生不見,今生相見,定有虧欠。如果流年有愛,就心隨花開,如若人走情涼,就手心自暖。
5:你內心越討厭誰,誰就越容易傷害你,因為當你開始憎恨一個人,內心就會失衡,從而看不清真相,就給了他傷害你的機會。
6:你以為錯過了是遺憾,其實可能是躲過一劫。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些離開的人就讓他們走吧,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
7:別貪心,你不可能什麼都擁有,也別灰心,你不可能什麼都沒有。 所願所不願,不如心甘情願 ,所得所不得, 不如心安理得。
8:不管你信不信,有些做不成是上天在保護你。世間萬物都是有定數的,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禍,人生各有渡口,各有各舟。
9:你有你的功課,他有他的功課,不要去做別人的功課,也不要讓別人做你的功課,否則大家就會互相強加和傷害。
10:別人喜歡你,討厭你,都跟你無關。你只是一面鏡子,投射了他們內心的美好或者恐懼,這你無需在意,只需做好自己。
11:你若抽不出時間來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則最終將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你若總是把改變推到明年和後年,則必將付出更大的代價來維持不改變的今天和明天。
12:凡是讓你討厭、嫉妒、怨恨的人和事都會重複出現,我們跟外界的一切矛盾,都是自己跟自己的矛盾,直到你接納自己為止。
13:茫茫人海,我們看似跟無數人相遇,其實都是跟真實的自己相遇,關鍵在於見面的那一刻,你能否認出那就是“真我”,直面他,接納他,擁抱他。
14:真正阻礙我的不是能力、時間、方法、步驟。 而是我內心始終不敢直面的東西,我總是見到它就躲避,比如自卑、偏見、情緒化、狹隘、無知、自私等等。
15:世界上最長的路,就是尋找自己的路。
本文來源於網路,公益分享、參考之用,客觀思考、理性評論

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區分本能或妄心的要求 (台灣無畏如來芽大圓滿禪修中心-----安靜的人有福了)

 

安靜的人有福了
問:我無力控制住自己的慾念。如果控制自己就會變得像個瘋子,我該如何是好?
答:餓了吃飯,睏了睡眠,有慾念了合理釋然,有何困惑?慾念如體內七月流火,過了時節自然消減;深秋之時,大日清淨耀而不灼;及至冬時彼日直暖人心,天寒地凍,還盼日出以暖容耶?
困住人的永遠不可能是表面看見的事物,而是對那事物所衍生出的念頭及念頭的執著,若不於某事上生念,亦不執彼念則無亂事。
有關慾念,是哪些念頭擊中了你,信念纏住了你?作內在的掃描、探查,找出那些信念查看清楚,當能有效止諸內亂,還內在平安。
身體就像大地,內有地、水、火、風、空,因為它也是緣起和合,所以會有變異,如出現情況莫怕,那只是流變的一個環節,一切無常,症狀或情況會自然變異,你想留也留不住,無常會更新一切。
安順地過日子,讓身體是身體,你是你,你不找它的事,它不找你的事;若它出了事,照看它如小兒,餓了餵食,冷了穿衣,睏了睡眠…,儘量滿足它,過後不留,不執前塵舊事,如此身心安靜,天下太平。
不要恐懼縱容身體,怕它會無限非分需索,不會那樣,身體的欲望非常少,它僅為生存而需求,多餘的是妄心要的。區分本能或妄心的要求,能看出身體的需要很低、很少。
觀察就知,食物要求色香味,衣服要求奢華,貪睡,這些是妄心以身體為幌子的要求,實際上身體只如嬰孩,不妄求。不要錯怪身體,溫柔對它,滿足它的基本需求,讓它平安無事為你服務;檢視質疑妄想,減輕妄想的誘惑錯覺,還身心一個太平日子。
人人都有智慧平定自己的身心世界,世間法門可以把你引回本來的平安之中,你解脫的願望越大,心汲取的智慧就越多,你自己可以搞定。先瞭解自己的身心,安靜的人是能夠聽見自己身體及真心的人。安靜的人有福了,老天在和他說話,他將收到老天的禮物。

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 (克里希那穆提)

 

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
克里希那穆提 
 
問: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
克:我們先來檢視一下我們所指的內省是什麼意思。我們所指的"內省",就是向內看自己,檢視自己。
為什麼我們要檢視自己?為了提升,為了轉變,為了改善。你內省是為了成為什麼人,否則你是不會沉溺於內省的。
如果沒有改善、轉變、成為什麼的慾望,你是不會去審視你自己的。顯然那就是內省的原因所在。
我生氣了,為了擺脫憤怒或者緩和、轉變憤怒,我就內省,審視我自己。
內省的時候,即意欲改善或轉變自我的反應的時候,一定帶著一個最終的目的。如果那個目的沒有達到,你就會低落、沮喪。
因此,內省必然伴隨著沮喪。不知道你內省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當你為了改變自己而向內看時,總是湧動著一股沮喪的暗流。
總是會有一股你不得不與之對抗的情緒之波,為了克服那股情緒等,你不得不再次審視你自己。
內省不是一個釋放的過程,因為它是把現實的狀態轉變成某個非現實的樣子的過程。顯然,當我們內省時,當我們沉溺於那個特別的行為時,實際上發生的狀況就是那樣的。
在那個行為中,始終存在著一個積累的過程,那個"我"為了改變而檢查某個東西,因此始終存在著二元對立,因而也是一個充滿挫折的過程。永遠不會有釋放,而且,因為感受到挫折,情緒就不免低落。
覺察則完全不同。
覺察是不作譴責地觀察。覺察帶來領悟,因為覺察當中沒有譴責或認同,而只有默默地觀察。
如果我想了解什麼,我就必須觀察,必須不批評,不譴責,不從中追求快樂或避開不快樂。
必須只有對事實的默默觀察。沒有目的,只有應事而觀。
如果存在譴責、認同或辯護,那種觀察及其帶來的領悟就會戛然而止。內省是自我提升,因此內省是自我中心的。
覺察並非自我提升。相反,它是自我的終結,"我"的終結,也終結了它全部特有的個性、記憶、需要和追求。
在內省當中存在認同和譴責。在覺察當中不存在譴責或認同;因此也不存在自我提升。這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想要提升自己的人永遠無法覺察,因為提升意味著譴責和達成目標。
然而,在覺察當中,你觀察但不作譴責,不否定也不接納。那種覺察始於外在的事物,去覺察,去與事物接觸,與自然接觸。
首先是對事物渾然一體的覺察,敏於感受物體、自然和他人,這意味著關係。
然後就是對觀念的覺察。這種覺察,這種對事物、自然、他人以及觀點的敏感,並非由分裂的過程組成,而是一個統一的過程。
它是對萬事萬物不斷地觀察,觀察內心出現的每一個思想、每一種感受、每一個行為。因為覺察不帶譴責,因此也沒有積累。只有當你持有一個標準時,你才會譴責,這意味著積累,因而也意味著自我的提升。
覺察是去瞭解自我的行動、"我"的行動,在與他人、與觀點、與事物的關係中瞭解。那種覺察是一刻接一刻的,因而它無法練習。當你練習某件事情,就會成為習慣,而覺察並非習慣。
一顆習以為常的心是不敏感的,一顆在某個特定的行為軌道中運作的心是遲鈍的、殭化的,然而覺察需要持久的彈性和警覺。這並不難。當你對事物有興趣時,當你興致盎然地觀察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你的植物,觀察樹木和鳥兒時,你就是那樣的。
你觀察卻不譴責、不認同,因此在那觀察中有著徹底的融合。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徹底合而為一了。這實際上就是你對事物深感興趣時出現的狀態。
因此,覺察和自我擴張式提升的內省有著天壤之別。內省導致挫折,導致更多更嚴重的衝突;然而覺察是一個從自我的活動中釋放的過程,它是覺察你的日常活動,覺察你的思想、你的行為,覺察他人,觀察他。只有當你愛著某個人,當你對事物懷著深深的興趣時,才能做到這一點。
當你想要瞭解你自己,瞭解你的整個存在,瞭解自我的全部內容,不只是某一兩個層面時,顯然就絕不能譴責。我必須對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情緒、所有的壓抑開放。
隨著覺察的範圍越來越廣,從所有隱秘的思想、動機和追求中解脫的自由就越來越深。
覺察即自由,它帶來自由,它產生自由,而內省則培植衝突,它是一個自我封閉的過程,因此其中總是有挫折和恐懼。
因此內省和覺察是完全不同的。
內省導致挫折和進一步的衝突,因為其中蘊含著改變的意圖,而所謂的改變只是一種改頭換面的延續。
覺察是一種沒有譴責、沒有辯護或認同的狀態,因此就存在瞭解;在那個被動的、敏銳的覺察狀態中,既沒有經驗者,也沒有被經驗之物。
內省,是自我提升、自我擴張的一種方式,
永遠不會通向真理,
因為它始終是一個自我封閉的過程;
然而覺察,是一個可以產生真理的狀態,
關於實情的真理,
關於日常生活的簡單真理。
只有領會了日常生活的真理,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要走得更遠,你必須從近處著手,但大多數人都想一步登天,不領會近在眼前的東西,卻盯著遙不可及的東西。
當我們瞭解了近在眼前的事物,就會發現近和遠的距離並不存在,並不存在距離——開始和結束是同一的。

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

一念之間

 

本文來自  Niseema Tsai

正念覺察在『觀』什麼?
『觀』你的起心動念?
『觀』你對『好壞外境』的回應方式
然而,當念頭擋住了你,你就看不清。
你如果跟念頭不斷鬥爭,一念隨一念,
會耗盡你的精力而失去穿透的力量。
你永遠不可能消除念頭,
要在念與念之間剎那穿過去。
穿過去,立刻就安靜下來了。
那些平時動蕩起伏的浮想聯翩的思緒
仿佛全部都靜止定格,
你就進入了一個超越念頭超越思緒
超越你通常所感知的一切現象的世界。
它們就像透明物疊加在你穿過去的地方。
你的關注點就這樣一回頭,就從局限進入了無限,
從某一個局部的焦點進入無焦點的世界。
一旦被心智聚焦,就會陷入一個理不清的混亂狀態,
這個狀態一切都有因有緣,
而一切因與緣都不是你所能左右的,
都是無機運行的。
你不由自主就被牽涉進去,
不由自主的深陷進去,
你就失去了你的自由狀態。
什麽是你的大自由狀態?
穿過繁雜動蕩不安的現象,
穿過起伏不斷的思想,
不聚焦於任何一個點,
你就進入了一個無窮廣闊安靜緘默的世界,
這就是你的自由狀態,也是你本來的狀態。
你的自由狀態不受制於任何現象,
你的自由狀態超越一切現象與干擾。
你並沒有『排斥』任何現象,
你也不曾『阻擋』任何對象。
不排斥你的念頭,也不阻擋你的念頭,
就這樣趕快穿過去。
想要穿過擁擠的人群,必須要從人群的縫隙中前行。
不能停下來 ,停下來就會遇到阻礙。
穿過連續不斷的念頭,
就要從前念與後念之間的空隙處穿過去。
就像你在人流中穿梭,你沒有招惹任何人,
你卻順暢的擠過人群的夾縫快速的穿了過去。

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業力 --- Niseema Tsai

 

~『如果你氣急敗壞地沖著我吼,你罵我是個渾蛋,這跟我沒有關係,這是你的業力。如果我因此而生氣了,我吼叫回去了,這是我的業力。你的業力,就是你對於由五種感官引發的覺受的回應。而你的回應的方式,就是以上說的四種:你的想法、你的語言、你的行為、你的覺受。』
土星是業力,過去生,你有什麼『未竟、未了』的生命功課,都紀錄在你此生的靈魂劇本中。
台灣傳統的宮廟系統通常都有為人『消業』的服務,有自我覺察能力的人,都知到『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過去生由於『性格缺失』所造成的各種『業力』,真的透過『用錢買贖罪卷』就能『抵銷』業力? 海王推進雙魚後,身心靈圈也有各種『業力解除』療癒課,透過自稱有神通力的老師幫你『解除業力』,至於到底『業消了沒』,當事者最清楚。
大家都想清理業力,卻很少有人可以說出業力到底是什麽東西。靈性市場上就是這樣打著學員『懶得自己做功課』,多少療癒師告訴你,我幫助你清理了你的業力,然後你滿心感激。事實上,你也不知道對方幫你清理了什麽鬼,對方也不知道在幫你清理什麽鬼。如果尚且不知道業力是什麽,那又從何談起清理?因為都不知道為什麽清理,也不知道清理的什麽東西。
在很多人心裡,業力就像是一種詛咒,它是一個不好的東西,所以一定要清理。當與某人關係不好時,也會說一句:“這是業力”。 但其實業力比這個要大得多。
你就是業力。這個你,當然是你認為的你,無論你稱這個你為心智也好,頭腦也好,小我也好,它本身就是業力。它是一個大大小小的多生累劫被制約的程序組成的模塊。它決定了你所有的認知,你對一切的態度和看法以及對發生的一切的反應。而有意思的是,周圍的一切也在同時幫助組建及更新這個模塊。
既然我們開始談到業力的這個話題,那麽就是必須從二元相對世界的“有”的層面上的東西。雖然它本性畢竟空,但當我們要拿這個概念出來討論時,就必須從“有”的層面上來講。
在“有”的層面,當然你有你的業力,我有我的業力。不同的身體是不同的接收器及處理器。你如何看待一切,你對於一切如何反應,你如何行動,這些就是你的業力。
打個比方:如果你氣急敗壞地沖著我吼,你罵我是個渾蛋,這跟我沒有關係,這是你的業力。如果我因此而生氣了,我吼叫回去了,這是我的業力。如果你跟別人講我的壞話,這是你的業力。但如果我想報復你,跟更多人講你的壞話,這就是我的業力。
而大家發現沒有,一個巴掌是永遠拍不響的。所有的業力之間是互相糾纏、互相影響的。你的行為會影響我對你的態度與看法,會影響我對某類人的態度與看法,甚至會影響我對世界的態度與看法,而這些態度與看法一定會在我的行為中表現出來,而我的行為又會影響其他人對我的態度與看法,會影響他們對某類人的態度與看法,甚至對於這個世界的態度與看法,然後那些態度與看法又會透過行為展現出來,然後『無限循環』下去。
而共同的業力也是存在的,我們稱為共業,因為業力同時也是相互交織的,就像一面巨大的織錦。星盤中的『土天海冥的星座說明了時代共業』。當我們看到歷史上的某個名人,他喪盡天良,做了很多壞事,然後得到一個不好的結局,我們也許會冷酷地說:“活該!” 好像那個人做了壞事,得到了不好的結果,這件事就完了。但你沒有意識到,我們現在的每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正是歷史上所有人業力交織的結果,也是未來人共業的因。
為什麽我們會一起生於這個時代,為什麽這麽多人為了利益而掠奪地球資源?為什麽這麽多人可以毫無同情心地殘害動物?為什麽這麽多人都生活在一個連食物的安全性都得不到保障的地方?為什麽?為什麽?為什麽?
因為這就是共業。從這個層面來講,我們都是被詛咒的人,我們的祖祖輩輩都是被詛咒的人。被誰詛咒的?被我們自己。由於我們不知道我們是一體的,我們以為我們是分離的個體,於是,我們自我保護,於是我們通過侵害他人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有誰?『不曾』希望壞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有誰?又不曾受到過同樣的詛咒?祖祖輩輩,一直延續,不斷輪迴。而這個遊戲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所以我們到底在詛咒誰?而我們,又同時是被祝福的。有誰?不曾真心地希望對方過得好?有誰?又不曾受到過真心的祝福?這也是同樣祖祖輩輩,一直延續,不斷輪迴。我們從來沒有祝福過任何人。任何的祝福都是給自己的。
而我們可以生活在這個沒有戰爭的時代,物資豐富且科技發達,大家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實現自己想實現的夢想。這同樣,也是共業。
這個世界因業力而產生,這個世界也因業力而不停地發展。它是瑜伽哲學所說的瑪雅幻相女神優美的舞姿。它就是瑪雅女神本身。它就是這個夢本身,這個遊戲本身。你與最好、最親的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是因為業力。你與某個人互相傷害,不眠不休,這也是因為業力。
業力就是你。當你還沒有看到業力就是你時,你需要先理解因果法則。有因必有果,無論在最終層面上因果存不存在,但在你還沒有悟到因果不存在時,它是存在的。它是物質宇宙的鐵律。
什麽是因果?你播種什麽,你就收獲什麽。你的現在,是之前一切的果,也同樣是之後一切的因。就像,你昨晚上煮好了湯,所以你今天早上有早飯吃。
業力是依據因果律運行的。大家共同處於的環境就是一個共業。你生於台灣,這是與所有其他台灣人的共業。你出生在某個家庭,這是與其他所有家庭成員的共業。你被堵在路上,是與其他所有被堵在路上的人的共業。就連你覺得自己不幸,也是與其他所有覺得自己不幸的人的共業。當然,共業還永遠不止這些,但先知道這些,已經足夠打破一些東西了。
但業力到底是什麽?先不談它就是你,因為沒有相關的體悟,你不會了解,它就是一句廢話。作為一個人類,每天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發生著,而你擁有的是回應的能力,你對於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的回應、你的想法、你的語言、你的行為、你的覺受,就是你的業力。
你有一種錯覺,覺得是你在主動地做什麽,但其實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被動地因個人習氣在回應當下發生的一切。不論是回應你的念頭,回應別人的話,回應一個突發狀況、一個處境,回應天氣,回應別人的行為,你的業力,就是你對於由五種感官引發的覺受的回應。而你的回應的方式,就是以上說的四種:你的想法、你的語言、你的行為、你的覺受。
我們覺得,是生命讓我有了某種想法,是生命讓我有了某種感覺。這個潛台詞是:生命應該為我負責。再擴展開來就是:生命裡的人事物應該對我如何看待他們、如何對待他們、感覺好不好負責。那我們的自由到底在哪裡?自由的開始,意味著你需要對自己負百分之百的責任。就連無法為自己的身口意負責這件事,也同樣既是共業,也是個人業力。
有沒有看到,你遇到某些特定的事,就會有些特定的反應?比如,你的孩子一出現某個行為,你就一定心理不開心,並且把孩子的未來認定定為沒有希望了。然後你腦子裡會重覆某個同樣的念頭,最後以大吼大叫來回應這件事情,而孩子看到你的回應後,他的回應變得要麽消極,要麽暴躁。而有意思的是:這類的情況會一再地發生。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重覆發生的事件,就是你與孩子的家族共業。孩子不斷做出某種同樣的行為,是孩子的業力,他回應你的回應也是他的業力。而你對於這件事情的回應,以及對於孩子的回應的回應,卻是你的業力。
萬事萬物,都在一張巨大的業力之網中。就連你吸引來的念頭都是由於性格習氣業力。你與人的互動、你的喜好……
我想讓你們思考:業力到底有沒有好壞?每個人,不止你一個,每天都在對發生的人事物做出反應。每個人的業力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業力網。你只能看到你看到的,但不代表你看到的是全部。如果你看不到全部,你怎麽來評判業力是好的還是壞的?
例如,店家失去了生意是壞事,但轉身後,他又因為同樣一件事情得到了更多,因為後來他租了一畝地,開啟了新事業,我們評論一件事的好壞,難道僅僅只是以讓我們感覺好不好為標準嗎?同樣,我們評論業力的好壞,是否還是以讓我們感覺好做為標準?
我們懼怕不好的業力,是因為這樣的業力讓我們太痛苦。我們喜歡好的業力,是因為這樣讓我們感覺很好。通常,這輩子能成為很親近的人的,都不是什麽善緣。你可以受到的最大的傷害或者給出的最大的傷害往往來自於最親近的人。真正的善緣應該是互相友愛,祝福,但不需要從彼此索取。當然,也並不說,不是善緣,它就不可以轉化成善緣。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人先謙卑地『探究』更多一些關於業力的東西。你幫別人讀阿卡西,會不會牽扯到別人的業力?對方來找你,你幫人讀,這已經是業力的運作。但同時也,記得,你永遠不會牽扯到別人的業力理,除非你對於“牽扯到別人的業力理”這句話很相信,並且做出相應的回應。這就是你的業力了。
別人如何回應一切的發生,是別人的業力。你給予建議,是你的業力,你不給予建議也是你的業力。你的一切回應,以及選擇不回應都是你的業力。別人無法背負你的業力,就像你無法代表別人去反應一樣。當你們有交流時,這就已經是你們的共業了。
以上是在告訴你,業力無可逃脫,除非『那個你自我認同的你』不在了。而且,它比我們的”是非、對錯、好壞、黑白、善惡”的概念要大得多。
記得,你需要去看到,去回顧生命中讓你不開心的時刻。然後看到,每次這種類似的事情發生時,你同樣的反應是什麽,你當時的感受是什麽,在想什麽,說什麽,做什麽。然後你的回應會引發對方的什麽回應,然後你又會有什麽同樣的反應。
業力的一種表現方式是模式。模式就是生命中周而覆始地出現的一些情景。它總是讓你不開心。問自己,你是不是厭煩了自己像個機器人一樣,遇到同樣的事情,就會發生同樣的反應,一遍又一遍。
如果你沒有厭煩,那麽歡迎它的周而覆始。這種周而覆始總有一天會讓你到達忍耐的極限,直到你有能力說出:“真的夠了。”
然後你會盡你一切的力量掙脫你的輪迴。『色受想行識』的模式就是輪迴,你生活中每日可以看得見的輪迴,就是毫無新意,無聊至極。不要問我為什麽你脫離不了輪回,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受夠,還沒有厭煩。等你厭煩的那天,你會發現一個叫做解脫自由的東西。
而業力,它也是可以很美的。當你可以不要再要求生活裡的人事物,對你的身口意負責,當你可以為自己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時,各種業力都是善業。
你無法控制什麽會來到你,什麽會發生,但你可以做到控制你對任何來到你的一切的回應。這個不容易,需要穿越種種的模式。但請記得,你給出去的一切,最後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如何斷除色欲?

印光大師:

 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乾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只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
  楞嚴經雲,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
  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鸩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發,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華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華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裡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姿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則將奈何。試一思及,心神驚怖。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須於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終被淫欲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
  每日除了己職分外,專心念佛名號。朝暮佛前,竭誠盡敬,懇到忏悔無始宿業,如是久之,當有不思議利益,得於不知不覺中。法華經雲,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瞋恚,愚癡,亦然。是知能至誠念彌陀觀音聖號者,貪瞋癡三惑,自可消除也。又現今乃患難世道,須於念佛外,加念觀音聖號,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轉回。庶不至宿業現前,無法躲脫耳。更宜常閱戒淫因果報應之書,遠離狂蕩匪鄙之友,則內志正而外誘絕,淨業自可成就矣。勉之勉之。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二》:復甬江某居士書

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按鈕 (生命大數據)

 

你的內心有多少別人不能碰的“按鈕”?
每個按鈕就是一個心結,讓按鈕失靈,也就是破解了我執。
有人是一個光頭,這在當地是很特別的,有一次妻子喊他名字,他沒聽到,情急之下妻子就喊他“禿子”。禿子在當地是很嚴重的罵人的話,他聽到後呆了下,覺察到心裡的某個按鈕被觸動了。這時妻子對他說:對不起,他卻對妻子說,你以後就叫我禿子吧,哪天我心裡再沒有抵觸的反應了,就不用叫了。
於是每次在大庭廣眾下,他妻子都會大聲叫他:禿子!雖然他感到滿臉燥熱,卻還是揮著手大聲回應說:親愛的,我在這裡呢!
有位孩子的母親也分享了類似的經歷,以前孩子每次挨了她的批評之後,為了洩憤,都會叫她壞媽媽。她開始時非常抵觸,孩子每次這麼叫,她就很不開心,還曾經威脅孩子說,你再這麼叫我,媽媽真成壞媽媽了!孩子不理她,每次只要對她有意見的時候,都照叫不誤。
突然有一天,她念頭一轉,發現自己一點也不生氣了。於是她對孩子說,你叫我壞媽媽也好,叫我好媽媽也好,媽媽聽到的只有兩個字:媽媽。當她真正放下自己心上的這個按鈕時,從此,孩子也不再叫她為“壞媽媽”了。她感慨說,孩子真是大人的老師,教會我放下對好壞的執著。
我們的心上有多少個按鈕?
想想看,我們的心上有多少個按鈕,是別人不能碰的呢?如果碰了就疼,碰了就急,碰了就不舒服。那麼此時就要提起覺知,更深入的觀照自己,如此,究竟勾動了自己的哪一個隱痛?
每個按鈕就是某個心結,讓按鈕失靈,也就是破解了我執。
如何讓按鈕失靈呢?就是直面它,反覆的按動它,直到它不再起反應。所以,我們不妨來玩這個按鈕的遊戲,把自己心上的按鈕按個遍。
這個心理學的療癒方法,其實也是禪宗中的對治法。你越執著什麼,越放不下什麼,就越讓你面對它、穿透它,因為煩惱即菩提,痛苦是解脫。
我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按鈕?本質上還是不接納自己,不肯定自己,不相信內心本有的圓滿。
六祖說過: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在我們的清淨本心中,一切智慧德相圓滿具足,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撥開觀念、情緒、習慣、懷疑等執著的迷霧,讓一切自然呈現出來。
那個讓你疼的在哪?
那個讓你恨的在哪?
那個讓你痛苦的、難堪的在哪?
那個讓你糾結的、憤怒的在哪?
找到你心上的所有按鈕,
點擊它、觸動它、打開它,
直到你能徹底放下!
進一步而言,
所謂的正面負面、是非好壞,
也不過是一念之間,
二元對立的概念,
是大腦最擅長的遊戲。
當我們真正體悟到
“不二”的真義時,
所有心上的按鈕,
當即也就不再成立了。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念頭 (靜靜坐)

 

別再帶著放大鏡檢視自己腦中的念頭了
靜坐練習訓練我們看到那最明顯, 但大多數人都容易忽略或視而不見的東西, 那就是我們自己腦中的各種念頭、想法、與情緒; 但也因為看見了, 我們可能落入另一個陷阱, 那就是根據這些念頭, 而來批評、論斷自己.
腦中的念頭與情緒是非常不受控的, 相信只要曾經練習靜坐冥想的朋友們都第一手的體驗過, 不管我們多努力, 就是沒辦法清空腦袋, 讓它安靜個幾分鐘; 因為腦中的很多念頭, 是基於保護、延續這個生命而產生的, 它是生命演化數十萬年的成果, 當然難以抹滅. 並且很多時候, 這些不受控的念頭會讓我們覺得汗顏, 覺得自己怎麼可以有這種想法, 與自己接受的教育或道德觀有很大的差距!
其實我們需要做的只有 - 理解念頭本身的不受控, 理解它們與我們不能畫上等號, 看見它們、理解它們、放開它們. 念頭就只是念頭, 不因此而批評自己.
深呼吸,靜靜坐~

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修行 (生命大數據)

修行的終極真相就是:遇見“自己”!
修行必須從實際問題入手,談經論道一堆,神奇體驗一把,但遇事依然煩惱痛苦,修行何用?
真修行必須在具體的痛點上進行,痛得越深,你其實離真理越接近,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越黑暗意味著黎明越接近。
因此,不要把修行變成逃避現實煩惱的港灣,一時的安寧舒服過後,苦的還是自己。
修行必須從生活問題入手,每一個生活問題都是法門入口,每一個問題都是道場。
真正的道場不是道觀、不是禪堂,不是共修者的祥和之地,道場就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眼前的念頭。
如果你的婚姻有問題,婚姻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和孩子關係有問題,親子就是道場;
如果你工作發生矛盾,矛盾就是道場;
如果你陷入生活的無聊,無聊就是道場;
如果你有金錢的問題,金錢就是道場;
如果你對死亡憂心忡忡,生死的真相就是道場。
道場在你每一個受難處,道場在你每一個被卡住的地方,道場在你生命中每一次的絕境處,修行必須在那裡進行!
不要試圖繞過人生的種種問題,不要離開真實的內在,哪裡有問題,就在哪裡修,直到修通,真相示現。
道觀、禪堂、共修點心情好就沒問題?
那不過是自欺欺人,你只是在逃避。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看我修得多好!我懂這經那經,我能雙盤,我有超能力......”
修行是向你自己的人生示現:
“嗯,煩惱可以轉瞬即逝”,
“這個問題不再成為問題”,
“情緒盡可翻過高山峽谷,盡可穿越驚濤駭浪,但我的真心隨時充滿喜悅平靜與自由......因為 它本來就是”。
修行的“果”是給自己這個實惠,修行不是為了遇見道,而是為了遇見終極真相的自己。
修行不單是為了見證終極真相,更是見證你經歷每一個心境的刀山火海與高山峽谷,在每一個痛點、卡點、煩惱上......空性的回歸。
證悟與解脫必須發生在具體的煩惱執點上,就在此刻——當下,而不是在某個幻想的將來或境界中。
修行不能把你帶離實際,修行必須走向實處、向實處的最深處用功。
你不能離開生活和大地修行,否則只是另一種逃避問題的方式,只是頭腦自慰的自欺把戲。
修行無須執著於哪個信仰、哪部經典,修行無須執著於哪個法門、哪層境界......修行必須打破一切的界限、教條和依賴。
修行就是不斷的“破”,為什麼破?因為有生以來,你不斷地“立”,你立了太多,那些堅執的“立”都已變成你的障礙與牢籠,所以只有破。
破須以痛為師,破的入口和老師,就是你的痛點,破的終極處,是破我執。
而“破”,其實並不存在,它只是一種毫不猶豫的勇氣與決心,它是一個純粹的認出。
這個認出,並不費力,但必須付出極大的勇氣才能做到,那是面對極痛的勇氣,面對恐懼的勇氣,而你沒有逃離!
只有在其中精進——解剖自我的勇氣,才有到達終極處的機會。
認出自我的最真面目,意味著根本沒有東西可破——那隻是一念的消失。
修行必須帶來活生生的生命體悟,不是帶你離開眼前的現實存在,不是帶你進入你的頭腦、夢境、神奇故事......
修行必須時刻把自己拉回當下,回到眼前的如實。
修行是一種來自心識源頭的呼喚,它時刻只重複地呼喚:“回來,回到當下,回到你的本來”。
修行必須親自向自己開刀,依賴信仰、法門、上師、經典只是是暫時的“用”,“用”的目的是方便掌握開刀的刀法,但終究、必須、親自向自己開刀,解剖過程只有自己親自才能完成,才是能實用的智慧。
修行一旦安全的躺在信仰、法門、上師、經典之上,而不是親自實證——向自我解剖,修行就會成為自我編織的另一個牢籠!
修行不是問題思辨,不是高深探討,不是玄想未來,不是演繹智慧,修行是全然的覺知當下。
當下解剖,當下覺知,當下覺知,當下解決,直到終極處,連覺知亦成為多餘......清明的直面人生,如實而修。
修行就在身邊!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宮觀裡,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
修行是什麼,是不是一定要脫離生活跑到廟裡、道觀裡拜神念經呢,是不是一定要專職打坐、閱讀修行書呢?當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總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
其實修行與生活是一體的,修行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離開了生活談修行,總不免是在逃避問題……
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
修行,總會讓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幕天席地、靜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義。然而修行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來”獨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與慾望、無常與情緒苦樂……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尋求平衡,反而更能讓我們看清生活如實的本貌。
簡而言之,只要你專注當下,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
所以,只要如實、認真、帶著覺察去生活,試著時時刻刻檢查自我,丟棄自己的傲慢、貪求、期待與恐懼,以一顆清淨心,看到生命的不同次第,你我都會成為生活中的大師。
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問題是道場。
修行必須從實際問題入手,不能空談玄談。空談玄談沒有任何意義。道理你能說出一大堆,但遇事你仍然苦仍然惱,修行有什麼用呢?修行必須在生活中具體煩惱或痛苦的事實中進行。
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藉口。修行不是一種逃跑的方式;修道不是修開一條逃跑的道兒。修行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的娛樂。
當然,這一切你可以反對、反對——堅持你自己的,但結果苦的還是你自己。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
每一個問題是道場,每一件煩惱的事是道場,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是道場,每一次恐懼的到來是道場,每一個念頭是道場。
真正的道場不是道觀、不是寺廟、不是山林、不是修行者聚集的地方——真實的道場就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眼前的存在、每一個念頭。
如果你婚姻有問題,有問題的婚姻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和老公的關係有問題,和老公的關係就是道場;
如果你和同事發生矛盾,這與同事的矛盾是道場;
如果你陷入生活的無聊,這無聊是道場;
如果你出現了錢的問題,錢就是道場。
如果畏懼生死,生死問題就是你的道場。道場在你每一個受難處,道場在你每一個受卡和被卡處。修行必須從那裡進行。
不要移過婚姻的問題、老公的問題、同事的問題、無聊的問題、錢的問題、生死問題——而跑到道觀、寺廟、山林或修行者多的地方,去談玄談道去,那沒用,你的道場選錯了——你在外道修行。
修行應該哪裡有問題在哪修,修通那個問題。
在道觀、寺廟、大山林、在修行者多的地方心情好、沒問題那有什麼用?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看我修行的多好?”“我是一個修行者”,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顯示,“看,這個問題難不住我”,“它不是問題”、“什麼也不能帶給我問題或煩惱”、“存在只能給我喜悅”。
願你我都能,遇見最真實的自己。
🎀🎀🎀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靜坐 (文章來自----靜靜坐)

 

越是靜坐, 念頭越多?
曾經嘗試靜坐的朋友們大概都有這樣的感覺, 那就是不靜坐還好, 但每次一坐下來, 那些不受控的念頭就不斷地冒出來, 靜坐不像是練習著平靜, 反倒像是在練習產生更多的念頭與不安!?
有這樣的感覺的您, 其實一點也不孤單! 這應該是所有曾經或正在練習靜坐的朋友們都經歷過的。但實情是, 念頭與隨之而來的情緒一直在產生, 差別只在於, 當靜坐時, 我們”看見”了它們(因為水靜下來, 清澈了, 我們才看見水下原本就在的東西), 也因為更清楚的看見, 我們誤以為它們變多了, 或是無中生有了, 但那只是因為當我們不靜坐的時候, 我們將自己與這一切畫上了等號, 以為是自己產生了這些念頭, 這個情緒, 誤以為它們就是自己。
一個自己控制不了的東西(在這裡是念頭與情緒), 我們會說是我做的? 甚至與自己緊密的畫上等號?? 但有趣的是, 平時我們的確是這樣過日子的, 同樣的狀況卻在靜坐時顯得很突兀並困擾我們。而這個看見、理解、放下的過程就是靜坐冥想啊。
理解念頭與情緒為何產生, 理解念頭與情緒不等於我們。

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佛性 (文章來自----生命大數據)

 

開悟16大法則,道破天機
一念迷即眾生,一念覺即神佛菩薩。
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感慨: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行,只是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什麼是佛?
有一次印度異見王想要囚禁達摩弟子,異見王說:如果你能告訴我佛是什麼,我就放你走。
異見王問:什麼是佛?
達摩弟子:見性是佛。
王問:性在何處?
達摩弟子:性在作用。
王問:若作用時何處出現?
達摩弟子:若現於世,當有其八。
王問:何謂其八?
達摩弟子: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若見,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足,在足奔行,遍見時卻如微塵信息,知者知是佛 ,不知者喚作精魂。
可見人心本來就俱足一切,只不過是塵世中的煩惱和私慾遮蔽了這顆心,禪宗修行過程就是還本來面目的過程。
禪宗的十六字精髓,道破修行千年玄機,極其寶貴: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何處見性?
在一家寺院,小和尚問師父:
師父,我們的佛性在哪啊?
師父說:木頭都有火性,你去柴房在木頭中找火性吧,找到了火性,就知道佛性在哪了。
小和尚去柴房,把木頭劈個粉碎,也沒有找到火性。
急忙回禀師父:沒找到!
師父說,你把木頭燃燒就知道了。
小和尚回到柴房把木頭點著,熊熊的烈火燃燒起來。這時小和尚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佛性在何處?佛性在作用。
佛性在六根門頭放大光明。
佛者覺也,在何處覺?在六根處覺。
在眼為視覺,在耳為聽覺,
在鼻為嗅覺,在舌為味覺,
在身為觸覺,在意為知覺。
這見聞嗅嘗覺知,就是六根的作用。
修行就是攝六根,不外求,
把握當下,那麼時刻都在修行。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動念不住相是大定。
心學創始人陸象山說: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心即是一面鏡子,
你想什麼,鏡子就會呈現什麼!
心是什麼樣,命運就會什麼樣!
我命由我不由天,心才是真主宰。
無心才是真修行
有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
凡事不必刻意,順其自然就好。
如果你刻意去修行,你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但如果你沒有刻意去修行,那麼開悟自在其中,而你做的也就是真正的修行。
當你刻意去坐禪,就會創造出“你”和“我”二元對立的相,就會有分別和執著,煩惱就會加重。
如此一來,你就會把自己和坐禪分成兩邊,你在其中一邊,坐禪在另外一邊。這樣,你與坐禪就會變成兩回事。
當你能把自己與坐禪合二為一,才是真正的坐禪。
我們常以為,青蛙跳躍的時候不是坐禪,坐著的時候才是坐禪,這是極大的誤解!
如果你明白“「空性」意味著一切都在當下,誤解就會消失。
實際上,不執著於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心經》上說: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心……這個“無心”就是禪心,一切無不包含在其中。
開悟十六大法則
一、
人有兩次生命的誕生:
一次是你肉體出生,
一次是你靈魂覺醒。
當你覺醒時,你將不再尋找愛,
而是成為愛,創造愛!
當你覺醒時,你才開始真實的、真正的活著!
二、
當你願利益眾生時,
所有的資源都會流向你,
因為資源是服務眾生的。
三、
懂得愛,成為愛的那一天,
你將不再尋找愛、追求愛、渴望愛。
幸福不是找到你愛的和愛你的,
而是成為愛本身!
四、
靈魂來到地球,
不完全是為了體驗吃喝拉撒,生老病死,
也不完全是為了喜怒哀懼,功名利祿。
靈魂因著淨化提升的需要來到地球,
所有利益眾生、利益地球的修煉修行,
都會讓靈魂淨化提升。
愛與慈悲是淨化提升的必經之路與究竟之路。
五、
小我講利,先利再益,煩惱不斷。
大我講義,先義後利,快樂回家。
愛自己不是愛你的小我,
而是聯結回歸你的自性本我,
清靜、慈悲、光明,愛就是你的本性。
六、
當你替天行道,利益天下,天就會來幫你!
當你為己謀利,背道而馳,天就會來罰你!
愛,是通天的門票,
恨,則是地獄的通緝令!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選擇在你。
七、
記住:
當你全然敞開的時候,
最先進來的是光和愛,
不是怨恨和傷害。
因為,光最快,愛最高!
八、
所有的天賦資源都是為了讓你替天行道,義行天下。
辜負上天的美意和厚愛,你就關上了幸福喜悅的大門!
九、
當我們不認可自己時,
我們就開始評判別人。
當我們不接納自己時,
我們就開始抗拒別人。
當我們沒有自己時,
我們就開始要求別人。
總之,我們內在感覺匱乏時,
我們就開始折騰、折磨別人。
十、
受害者就會成為加害者。
你渴望得到的滿足,
也正是你無法為別人做到的!
你缺失的,
也正是你不能分享給予別人的。
自我了解、自我滿足、自我負責,
這是你成長的必經之路。
十一、
做你自己,
不是做你想要的自己,
是做回你本來的、本源的、清淨無染的自己。
十二、
衰老的標誌就是從過去看現在,
以經驗過當下,用固定應變動。
成長的標誌則是從現在感恩過去,
在當下創造體驗,以變化面對變化。
十三、
有的人依靠自己的想法活著,
有的人依靠多數人的想法活著,
還有一種人,
他們無依無執,
所以勇敢光明的活著。
有的人依賴自己的感受去傷害別人,
有的人保護自己的感受去冷漠別人,
這是更加隱藏的傷害!
還有一種人,
他們打開了自己感受著眾生的感受,
喜怒哀樂,深沉、寧靜、慈悲…
十四、
你要的是成功還是成功的人生?
成功只是名與利的豐收,
而成功的人生是和一群人,
過想過的生活、做想做的事,
是共同達到、達成的生命過程。
成功的人生的秘密是:
找到以及培養一群和你一樣的人,
彼此增加對方的價值和意義。
十五、
當你停止成長,
你所有的資源也停止了。
在害怕失去的恐懼中,
你會開始抱怨、責備、索取、取悅、控制等…
在關係中,
停止成長的那一方要麼變成受害者,
要麼變成加害者!
當一個人不斷持續成長時,
資源源源不斷的湧向你,
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
十六、
自己能夠做到,
也許只是會讓你自負而不是自信。
而自己做到的同時還能夠幫助別人做到,
帶給別人價值和意義,
那麼你會瞬間有了佇立山頂的感覺,
那時的你,
已經獲得了真正的自信、自在與自由!
🎀🎀🎀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真正離苦的方式

 

【真正離苦的方式,僅有觀身心的三法印】
學員8:關於禪定、剎那定及安止定,都需以覺性作為基礎。是否有覺性,才是正定?
麥琪奧蘭努:必須有覺性,才有禪定,它們是一起生起的,這是正確的。為何你作此提問呢?
學員8:其實想詢問關於自己往安止定方面的進展。大約六、七年前,我修習寧靜型的禪定,也就是專注所緣的禪定。學習隆波教導的禪法以後,我就不再修習了。好多年以後,現在隨著覺性慢慢起來,心安住。以前我觀呼吸,很容易緊盯及專注,後來我就只是經行,每天經行很多,但最近我加入立禪及坐禪,感覺非常好,心會處在所緣上一、兩個小時。生活當中,我經行四、五個小時,然後打坐兩個小時。隨著覺性和安住多了,安止的狀態也很好。當更深入地往安止發展時,「心與所緣合一的禪定」及「心與所緣分離的禪定」,我不太容易區分。
麥琪奧蘭努:實際上,當出現「知者」時,觀禪與止禪是一樣的。若按照隆波的方式訓練觀禪,剎那定就會生起,一次一瞬間、一次一瞬間。若訓練止禪至抵達二禪時,同樣可以獲得「知者」。其實它的境界是一樣的,僅僅只是途徑不同。
但止禪有一個缺點——心與單一的所緣持續地在一起時,若心滿意、寧靜、快樂,心便會一直處在休息的狀態,並沒有抽身出來成為知者、觀者,僅與所緣一直粘合在一起。若我們修習止禪,心寧靜,心安住,那安住的境界,與修習剎那定所獲得的「知者」是一樣的。只是大部分修習止禪的人,他們滿意於快樂及寧靜,心與所緣在一起,心一動不動、寧靜,不願意出來觀身及觀心。
若修習止禪,心快樂及寧靜,心安住且具有力量之後,就需出來觀身及觀心工作。如果能那麼做,就不錯!
然而,隆波教導大部分的城市人,他們難以修習深邃的禪定,心的禪定不足,或根本不夠時間訓練止禪達至那般程度。因此,若你曾經做到,便以止禪作為休息,一旦休息足夠,就別僅是一味地休息,必須退出來成為知者、觀者,去分離蘊,看到身體是一個部分,感受是一個部分,造作好、造作壞是另一個部分。且將蘊分離,看到心作為知者。以止禪的力量讓心安住,看到五蘊分離,看到每一個蘊各自履行各自的工作,看蘊不斷地生滅變化,這即是「以止禪的力量開發智慧」。
事實上,這並沒有錯,僅是大部分修習止禪的人容易滿足於快樂及寧靜,誤以為這就足矣!止禪達至最高的點在於,死後可投生為梵天神,天壽很長、生命快樂、清涼且舒服,但並沒有離苦。
真正離苦的方式僅有一個,即是——觀身、觀心的三法印,持續不斷地觀下去,直至心能看到三法印。一旦看到無常,對於身心牢固的執著便會逐漸鬆開,因為已經看到身心並不能作為靠山。如此直至心能放下執著,放下身、放下心,那才能抵達真正的離苦。
事實上,所走的路可透過不同的路徑,但我們需懂得發揮它的利益,以安住、寧靜的心,觀身心工作,開發智慧,如此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地上路,抵達離苦。
覺性、禪定是十分複雜的,若不解釋,就會更加混亂,因此可請教阿姜給尊者。如果你尚有其他問題,可以提問。但若關於覺性與禪定,那是理論的部分,別向麥琪媽媽請教,否則就會聽不懂。
想給你的建議是——以你曾具有的禪定,觀身、觀心。你有看到嗎?我們的身心不斷地在變化,並不是恆常不變的。必須去觀這一點,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去觀,常常觀照這一點,有一天便能離苦。
~麥琪奧蘭努(Ajahn Oranuch Santayakorn)
2021年4月30日遠程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