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記住觀察心念的三條原則:
第一,不要尋找現象,不要作假設或預先等待,讓心理現象它自然發生,然後,再認出它。
第二,有距離地觀察,現象出現時不要把注意力移向它,我們站在外面看。
           如果我們專注在現象上,這就是修奢摩它(修定),不是修毗婆舍那,智慧之道。

第三,隨著心理現象的生起,注意心裡是否有喜歡與喜歡產生。
           經常練習,無論什麼現象生起,心將漸漸自動生起平等心。
當我們以這種方法去觀心,我們將會對任何生起的現象如實了知。
我們會看到身和心的本來狀態。我們會看到身和心不是我們。
持續地觀察身和心,我們將看到身心之流的變化無常,看到它們的虛幻不實,看到它們苦的自然屬性。
此時我們會漸漸冷靜客觀地看待這一切。
我們會對身和心的粘著中解脫出來,解脫生起時知道解脫已生起。
我們從什麼中解脫出來呢?是從對身和心的粘著中解脫出來,我們從苦中解脫出來,因為苦存在於身和心中。
你看到了嗎?只有身和心這兩個地方會產生苦。一旦解脫,苦就消失,我們完全覺醒,充滿喜樂,不再需費力去維持什麼了。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鍾麗緹 --- 色戒

Niseema Tsai

~『整部影片中他脫下僧衣,換上俗衣,又脫下俗衣,換上僧衣,他折騰了大半輩子,最終還是在那個轉角處,痛不欲生;琶瑪自始至終在紅塵,堅定面對自己的欲望,從容應對每一個“無常”;誰才是被相所惑?誰才是真正的修行?』
鐘麗緹版《色戒》的導演是印裔法國籍導演賓·納倫,
他也是一位修行者,為這部影片準備了長達七年之久,
原本的標題是《Samsara 》,中文翻譯成《色戒》,
或許按照梵文翻譯成《輪迴》會更貼切一點
他讓故事的一開頭便直指人性:

一位完成了3年3個月3天“本尊閉關”、深得師父真傳、
頗具活佛賞識的喇嘛——達世,遇見了讓他魂牽夢繞、
欲罷不能的農家少女——琶瑪,在遇見那個致命誘惑之前,
你可能認為自己已經看破紅塵、與世無爭,
你可能自詡修行已達六根清靜、超然物外,
然而,當那個誘惑迎面而來,就在你伸手可及之處,
甚至對你莞爾一笑時,你的修行在哪裏?你的心又去了哪裏?
達世是藏地小有成就的修行者,師父的眾徒弟都以他為榜樣,
轉世活佛都親自為他頒證,只因年紀輕輕的他完成了
長達3年3個月3天的“本尊閉關”修行。
那是在喜馬拉雅的高山上,一個超然世外的洞穴裏,
達世不吃不喝,如如不動,
用他的修行證明了他已然“轉凡入聖”。
師父和眾徒弟用引磬喚醒出世的達世,將他蒙上眼睛帶出山洞,
來到河邊,這條河先後出現了三次,
次次都喻意著達世的人生轉折,為他剪去指甲、修去長髮、
擦洗身體、換上僧衣......一直被他圈養的狗,
圍繞著穿上僧衣的他,歡喜地直吠。
此時的達世甚至已然忘卻了如何行走,如何吃飯,他睜開眼睛,
看見一塊石頭上寫著一句話:一滴水如何永不幹涸?
他茫然地看著這句話,師父讚他說:達世,你去得太盡了!
但是,就是這位“去得太盡”的喇嘛在回到寺廟後,
作為一名20歲男人最原始的情慾開始甦醒萌動!
在隆重的舞蹈祭典中,達世無意瞥見授乳女子的柔潤乳房,
竟呆立在現場,而後在參加村莊的豐收祭上,
遇見了年輕貌美的琶瑪(由鍾麗緹飾演)後,
終至一發不可收拾,導演在兩人相見的畫面上,停格了很久,
特寫了鍾麗緹紅潤、肥厚的性感嘴唇,意相的張力十足。
異性相吸,陰陽交合,本是天地萬物滋長繁衍的基本定律。
但修行者的首要戒律是禁慾,達世即使能夠獨自閉關禪修3年多,
卻也抵擋不了這修行的最大難關。從此,他魂不守舍、
夜夜春夢,就連師弟也為他半世的修行流下了眼淚,
這時,師父來到他的面前,讓他去一個地方。
這個地方是一個高山,高山上的一位老僧守著一幅圖,
這幅圖乍一看是“春宮圖”,就在達世茫然時,酥油燈燭影一照,
“春宮圖”變成了“白骨圖”,達世愕然,老僧展示給他一句話:
任何你遇見的,都是修行處!
你以為看過“勸世春宮圖”的達世開悟了,放下了?
錯,他回到寺廟,對著師父,說出了下面一段話:
達世:釋迦牟尼在29歲前,仍過著世俗的生活。
但我從5歲起,就過著他遁世後的苦行生活。為什麽?
師父沈默。
達世:我們怎知他的覺悟,不是直接由世俗生活引起的?
阿普(師父的名字),嚴守僧人的戒律之後,
應許給我的自由在哪裏呢?我們發誓禁欲,
但應許給我的滿足在哪裏?釋迦牟尼曾說過,
你不應道聽途說接受我的教誨,除非你明白我的立場。
所以,我們必須拋開成見,才可以真正學習,
有些東西我們必須擁有過,才可放棄。
這段極妙的台詞表達了天下多少修行人的疑問?
注意,達世不是沒有修行過,相反,他是5歲就出家,
修行極高的喇嘛,但是,他沒有看見嚴守戒律後的自由;
他沒有看見閉關苦修後的解脫。於是,他才問:
佛祖在出家前,是一個坐擁天下、後宮粉黛三千的太子,
他難道不是看盡繁華後才看破紅塵?
所以,他認為:“我們必須擁有過,才可放棄”。
面對色欲,擁有過才可放棄;面對物欲,擁有過才可放棄;
面對成功,擁有過才可放棄...如果未曾“拿起”,又何談“放下”?
但是這看似真理的結論,到底是欲望的借口,還是修行的路徑?
導演將這個問題赤祼祼地展現出來,而電影中的男主角
達世的選擇是:放下半世修行,踏入名色紅塵。
他來到了當初那條河流前,換下了僧衣,穿上了俗衣。
穿上俗衣後的達世,就連那只一直跟在他身邊的狗都不再認識他,
陌生地嘲他狂吠了兩聲,便頭也不回地跑開了。
儘管惴惴不安,但達世還是以農工的身份回到琶瑪家,
找到了琶瑪。達世沒有想到,琶瑪看著為她還俗的自己,
帶著責備的語氣告訴他: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安慰你一會兒。
受傷的達世盯著琶瑪的眼睛:真的嗎?如果是真,
我會在日落之前離開。而在日落之前,琶瑪選擇了來到樹林,
就在叢林山野間,兩人緊緊相擁...
達世終於滿足了他的第一個欲望——色欲,從此以後,
便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塵世生活,而這一切看起來如此美好:
儘管有父母的阻撓、有琶瑪未婚夫的出現,
達世和琶瑪最終還是結了婚,婚後甜美,
不久便有了一個兒子——達世的愛欲滿足了;
達世成為琶瑪家的重要支柱,而他揭穿了收糧人的秤有假,
導致收糧人氣憤而去,不肯認命的達世自己去了鎮裏賣糧,
卻沒想到換回了第一桶金——達世的物欲滿足了;
達世漸漸成了農場主,雇傭了許多仆人,生活越來越愜意,
而在眾多仆人中,更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印度女人
看上了身為農場主的他——達世的名欲也滿足了...
但是,生活就是無常的,這點,達世早該知道。
就在又一年的豐收時節,僕人們都來到時,
達世家的糧倉起了火,一半的糧食消失在火光中;
達世找到了收糧人,認為是他報復自己放的火,
氣憤至極的達世一腳向收糧人踹去,卻沒想到最後是
自己被暴打扔了出來,收糧人蔑視地看著達世,說道:
“這裏沒人會報復,成熟點兒。”倒在地下的達世呆若木雞;
受傷的達世休息在家,琶瑪前往鎮上賣糧,這時,
印度女人走進了家門,與達世相擁在一起,
就在達世盯著一絲不掛的印度女人時,
外面響起了琶瑪回家的聲音...
看到這裏,你會問,這還是那個完成了“本尊閉關”修行的喇嘛嗎?
在名利場中,他的貪、嗔、癡、慢、疑全都暴露出來,
而且爆發程度絲毫不“輸”給任何一個沒有修行的在家人。
是的,如果你懷疑,那這正是導演展現給你的第二個疑問:
修行到怎樣的境界,才能證明你真的不會被欲所奴?
還是說,你之所以敢宣稱自己無欲無求,
只不過是你未曾真正走過紅塵?
達世就是個“人”,“人性”在他身上充分展示,
這也許戳痛了你的心,但這才是“人”。
好在,“無常”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老師。在“無常”中,
達世失去了自己創造的農場,並在被人暴打中看見了自己的幼稚;
繼而他又在與印度女人的茍且中,看見了自己的猥瑣。
達世終於開始反觀自己的紅塵生活,
儘管琶瑪從來沒有質問他什麽,
他還是一言不發地獨自走向了山坡高處,
茫然望向自己走來的地方。就在這時,
師弟帶著師父臨終前寫的信來了,
信中的話瞬間讓達世淚流滿面:
我知道我的業仍未完,我會再次輪迴,我們會再見面。
或者屆時你能告訴我,什麽比較重要,
滿足一千個欲望,還是戰勝一個?
“滿足一千個欲望,還是戰勝一個?”
這是導演拋出的第三個問題。
無論出家還是在家,多少次我們站在十字路口,
面對的便是這樣一個問題:往前一步還是後退一步?
人生往往看起來,往前一步,鵬程萬裏,可誰又知道,
一旦打開潘多拉的盒子,等待你的不是萬丈深淵?
如果你也認為自己是個修行者,你的選擇又會是什麽?
讀著這句話的達世,終於醒悟這一切不過是場空折騰,
而他當下的選擇是:拋開俗世,再次回到那條河流中,
脫下俗衣,換上僧衣。
如果影片到此為止,那麽導演對於眾多問題的回答便是:
不管如何折騰,出家才是最終的正確途徑。
但是錯了,導演並非如此,自始至終,
導演都沒有對任何一個問題,給出一個傾向性的答案。
相反,就在達世回到寺廟的路上,琶瑪出現了,
而琶瑪的一番話再次讓達世痛不欲生,無法決擇。
琶瑪,是導演在整部影片中設置的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
眾多影評都將她僅僅歸為“誘惑”的載體,“色相”的呈現。
但是,如果僅僅如此,她就是一個敗筆,
一個僅僅為了完成誘惑而存在的道具。
然而實際上,琶瑪的身上展現出的,是另一條修行之道,
是在家人的修行之道,是不逃避紅塵、不規避欲望、
不指望救贖、不幻想完美的修行之道。
對於“愛欲”,琶瑪從一開始遇見達世,就不遮掩,不糾結,
當她發現達世居然為了自己還俗時,她沒有逃避,
沒有害怕,勇敢承擔父母認為的“丟人現眼”的選擇。
愛欲是可怕的嗎?還是我們成人的規則、
我們成人的戒律賦予它“可怕”的象徴?
導演用一場我們世俗人常會遇到的場景,突顯出了這一問題。
晚上,達世和琶瑪接吻時,幼小的兒子醒了過來看著爸媽,
我們來看看修行過的達世和未修行的琶瑪完全不同的反應:
達世看著兒子,認為不該在兒子面前表現愛欲;
琶瑪卻輕輕抱住達世的頭,讓他專心看著自己;
達世嘗試繼續接吻,幼小的兒子看著恩愛的父母甜甜睡去了,
可是達世還是停了下來看著兒子,琶瑪問:兒子有什麽問題嗎?
達世卻答:不該在他面前這樣做,
而這時,兒子明明已經甜甜睡去。
一個是看著父母的行為沈沈睡去的孩子,
一個是擔心自己的行為糾結不堪的父親。
面對人性,琶瑪和孩子都是自然的,
唯獨這位有過修行造詣的達世,再入紅塵時卻是不自然的。
他出世時惦記著紅塵,入世時惦記著戒律,
從沒有一刻自在過;從沒有一刻懂什麽才是真正的修行。
再來說“無常”,達世發現自己儘管擁有了琶瑪,
卻還是對印度女人動了情欲,
達世表面上是個禪定功夫甚深的喇嘛,在佛寺裡苦修了15年,
但他內心紛亂,處事格格不入。他深受寺院戒律的綑綁,
但他守不住情慾戒,和女僕私通作愛,多年被灌輸的戒律,
反成了處事上的大框框,顯得處處彆扭。
反觀女主角琶瑪,雖只是農村姑娘,但她敢於主動追求愛情,
毫不扭捏;他待人以誠,寬厚僕人;他相夫教子,明於世理;
他投入生活,性情恬淡,樂觀又快樂。
她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滿足地活著,如此而已。
生活中,達世和孩子說,外面很冷,並禁止孩子外出;
琶瑪主張不要過分保護,讓孩子被凍了以後,
自然就知道外面很冷了。
琶瑪在水邊教導孩子,一根枯枝在水裡,最後會怎樣?
她引導孩子思考,萬物最後都流向大海的道理,
也為瑪尼堆石頭的疑問,提出了答案。
影片最後最為深刻的一段對話。
再次穿上僧衣的達世離開了家,在他走向寺廟的途中,
琶瑪出現,而兩人停在的位置,恰恰是一個轉角處,
前面是寺廟,是出家,而背後是回家,是俗世。
琶瑪:耶輸陀羅,聽過這名字嗎?
釋迦牟尼,所有人都認識他,可耶輸陀羅呢?
耶輸陀羅嫁給釋迦牟尼,她非常愛他。
有一晚,釋迦牟尼離開她和兒子,他們正熟睡,
他去尋求覺悟,成為佛祖。他走時什麽也沒說!
耶輸陀羅關懷病人,她早於釋迦牟尼救助他們,
她早於釋迦牟尼理解民間疾苦,說不定他的覺悟由她啟發!
或許耶輸陀羅想過離開釋迦牟尼和兒子。
我們怎知道耶輸陀羅,在釋迦牟尼離開後沒有憤怒?
沒感到寂寞痛苦?誰會想起她?

達世(跪下):琶瑪...
琶瑪:當兒子路荷不斷問她同一問題,父親在哪裏?
她怎樣回答?她怎告訴他?母親怎可在半夜撇下兒子獨去?
只有男人做得到。達世,只有男人做得到!
達世:琶瑪,帶我回家。
琶瑪(把缽和佛珠丟給達世):達世,若你渴求佛法,
像對我的愛欲一樣強烈,你可成佛,
在今生,這副軀體。(飄然離開)
琶瑪離開後,達世看到了石頭背面的那句話:
讓它流入大海。達世痛苦至極,蜷曲在轉角的地下..
琶瑪是智慧的,她用這一方式告訴達世,
人在塵世,宛若浮萍,洪流之中,我們或沈去,
或摔碎,或折斷,或腐爛,或被困,
但我們的歸宿都只有一個:流入大海!
糾結是沒有必要的,偽飾是沒有必要的,逃避更是沒有必要的,
只有面對,不管是外在的挫折還是內心的欲望,
只有面對,不管是在家還是出家,
所有的選擇都需要一樣的面對,
而最終的歸宿都只有一個:大海!
導演是大膽的,影片就此結束了,導演正是通過琶瑪的這段話,
將最後的問題拋給了觀眾:出家還是在家,
哪條路不需要艱苦卓越的修行?如果說悉達多選擇的路是修行,
那麽耶輸陀羅所經歷的難道不是?
整部影片中,達世脫下僧衣,換上俗衣,又脫下俗衣,
換上僧衣,他折騰了大半輩子,最終還是在那個轉角處,
痛不欲生;琶瑪自始至終在紅塵,堅定面對自己的欲望,
從容應對每一個“無常”;誰才是被相所惑?誰才是真正的修行?
所以,最終琶瑪告訴達世,也是導演告訴觀眾:
若你渴求佛法,像對我的愛欲一樣強烈,你可成佛。
如果你自認為也是一個修行者,你的選擇是?
悉達多對耶輸陀羅有沒有愛?有,當然有!
悉達多是否決絕離開了耶輸陀羅,去追求佛法?是的,決絕!
悉達多的愛情是不黏著的,在入世與出世之間,他沒有糾結,
沒有牽絆,選了就是選了,堅定走下去。
而電影中的達世不是,他出世時想著琶瑪,入世時想著佛法,
他要“擁有過才放棄”,他要“不負如來不負卿”,而到頭來呢?
我們多少自稱修行者的人,
在期盼著“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從容來去”?
而這,難道不是最致命的“黏著”,不是最致命的“貪癡”?
“欲望不是我們的敵人,虛偽才是。”
山洞裡無名禪師展開的捲軸,
上頭那句話:「任何你接觸的,是學道之地」,
應該是本片所要表達的真正奧義吧!
或寺院,或工作,或家庭,或生活,何處不是修道之地?
作者|素說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擺脫慣性

我們為什麼要保持覺知?
因為在有覺知的時候智慧才有機會生起,才有選擇的餘地;
否則,我們的行為都只是慣性反應,
基本上所有的慣性反應都是由煩惱所驅使的。
~德加尼亚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對/錯

如果努力想做對,
則是以貪心在做,
怎麼做都不會對。

如果思維:
如何修行才正確,
則不可能會正確。


而如果知道:
什麼是錯的,錯在哪裡,
則會自動正確。

何時沒有錯,
何時就正確,
原則真的很簡單。

~隆波帕默尊者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平靜、喜樂

專注於呼吸讓我們自然地從外在的世界中出離,轉而觀照內心的世界。

佛法中有許多禪修的方法以及如何成就佛果的論述,而數息禪修是能夠幫助我們找到平靜和喜樂——「平靜是一切修持的基礎,喜樂是我們持續修心的動力」。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蕅益大師戒淫文

http://www.amituofohouse.org/viewthread.php?tid=425

蕅益大師戒淫文

人知殺生之業最慘,不知邪淫業尤慘也;人知殺生之報最酷,不知邪淫報尤酷也。蓋種種受生,肇端淫慾;種種造罪,托因有生:淫為生本,生為罪本。是故三途劇苦,人世余殃,淫意才萌,一切俱起。淫習難斷,如火燎原:於極臭處,謬為香美;與極穢處,謬為潔淨。隨處苟合,何異畜生?非道染觸,過於雞犬!此在稍有良心者,便應痛絕,奈何聰明學識之士,甘此喪心無恥耶!

一念欲心,是鐵床銅柱因;一念愛心,是積寒堅冰因。況具行非法,滅理亂常,塵沙劫數,不足盡其辜,千萬億言,不足數其惡。須發大慚懼、大誓願:

寧火炙刀剜,終不與一切男女欲心相觸;
寧碎身粉骨,終不與一切男女污穢交遘。

設忘正念,更犯前非,必遭毒害橫災,生身陷入地獄。以茲猛決,善自要心,時時懺除往業,切切悔過自新,庶白法可修。而又勤觀經論格言,以策廢忘;精修對治觀行,以除毒本。不然,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必落魔道,永無出期。矧世智辯聰,曾非大器,隨業直墜,百劫千生,受諸燒煮,尚不成魔,安能成佛?尚失人身,安能往生?請於靜時,仔細思之,於對境努力防之;不然,諸佛無下手處,善友其奈爾何哉!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接納他人

關於『 接納他人 』的課題:
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表達、充分地表達,
寫意地或者寫實地表達,
但是永遠不要試圖告訴其他人,
世界就是什麽樣子的,
或者教導別人應該如何去看世界,
更加永遠不要期待別人剛好也看到了你看到的世界。

文字:紮西拉姆.多多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今日的瑜伽省思>

今日之痛,源於昨日的放縱;
今生之苦,皆因前世的無明造作。

於心頭置一善念,
讓所有的哀怨融化在感恩的心中。
忘不了的,不必刻意忘;
放不下的,不要急著放。
於心中默默為那些不好的生命經歷超度,
它們的解脫,就是你的解脫。
修行,是用今日的努力,
救贖曾經迷失的自己。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靜心的方法

http://blog.xuite.net/lilian2013/twblog/118684477-%E9%9D%9C%E5%BF%83%E7%9A%84%E6%96%B9%E6%B3%95


世上有一百一十二種靜心方法;我已經經歷過所有這些方法了──而且不是在智性上。它花了我好幾年去經歷每一種方法並且找到它的絕對本質,在經歷了一百一十二種方法之後我很驚訝那個本質是觀照。這些方法的非本質部份都不同,但是每種方法的中心都是觀照。

  因此我可以告訴你們,世界上只有一種靜心而那就是觀照的藝術。它將會做每一件事
那是就你的存在的整個轉變


不論我正在做什麼,我的靜心一直繼續。它不是某種我必須分開來做的事;它只是一種觀照的藝術。我在和你說話,我也在觀照著我自己在和你說話。所以有三個人:你在聽,一個人正在說,還有一個人在後面看著,而那是我的真實的我。和它保持持續的接觸就是靜心。

   所以不論你做什麼都沒關係,你只要和你的觀照保持接觸。我已經將宗教簡化到它最基礎的本質。現在其他的每件事都只是儀式而已。這麼多就夠了。這不需要你 變成一個基督徒或是一個印度教徒或是回教徒或任何人,這件事可以由無神論者、xx主義者、任何人來做,因為它不需任何的主義、任何的信仰係統。它只是一種 慢慢向內移動的科學方法。當你達到你的最內在核心、那個颱風眼的中心時那一點會出現。


在所有靜心方法中的最基本要素是觀照。

  你問我:什麼是觀照?

  不論你正在做什麼。舉例來說,現在你在寫字。你可以用兩種方式來寫。你平常在用的是普通的方法。你可以試試另一種:你可以寫而且你也在內部觀照你正在寫。

  然後你問:那是不是意謂著某種疏離?

  那是一種疏離。你有一點點距離、有一點點離開,看著你自己正在寫。所以任何動作,只要是移動我的手,我都可以看。在路上走著,我可以看我自己正在走。吃東西,我可以看。所以不論你在做什麼,只要保持是一個觀照。

   如果你有任何自我,它將會摧毀它,因為這個看是對自我非常有毒的。不是自我在看。自我是完全瞎眼的。它無法看任何東西。你可以看你的自我。例如,某人侮 辱你而你覺得受傷,你的自我覺得受傷了。你可以看它。你可以看你正在感覺受傷,你的自我正在感覺受傷,而你是忿怒的。而你可以仍然保持冷漠、疏離,就像個 山丘上的觀看者一樣。不論什麼發生在山谷你都可以看。

  所以所有的方法基本上都是觀照的不同方式。我將它們濃縮在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之中:

首先,看你的身體的動作。
其次,看你的頭腦的動作:思想、想像。
第三,看你的心的動作:感覺、愛、恨、情緒、沮喪、快樂。

  而如果你可以連續地看這三種東西,當你的觀照變得越來越深,會有一個時刻那裡只有觀照而沒有可以被觀照的東西。頭腦是空的、心是空的、身體是放鬆的。

  那一刻就像量子跳躍一樣發生。你的整個觀照跳到了它自己。它觀照它自己,因為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去觀照了。這就是我稱之為成道、自我實現的革命。或者你可以給它任何名字,但這是極樂的最終經驗。你無法超越它。

   這是最簡單的。因為它可以被實踐而在任何方面都不會幹擾到你的日常生活,因為它是某種你可以整天一直做的事情。其他的方法你必須從日常生活中花一些時間 出來。而其他需要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去坐在那裡做它的方法將不會有太多幫助,因為有二十三個小時你將會做相反的事情。不論你在一小時中得到了什麼將會在另 外二十三個小時被洗掉。 

  這是唯一你可以整天繼續的方法。當睡覺時你可以繼續觀照、觀照,睡覺正在來到、來到,天色越來越暗而身體正在放鬆。而當你可以看到你正在睡覺的時刻來到。在你的內在仍然有一個角落、一個空間是醒著的。

  當你可以二十四小時看著你自己,你就達到了。現在沒有什麼事要被做了。然後觀照對你就已經變成自然的了。你不必做它。它將會像呼吸一樣簡單地發生在你身上。

  這是我的基本方法。

  但是還有其他方法。如果人們覺得這個方法對他們很困難,他們可以試試其他方法。所有的方法都是可得的。


我從一場電影放映回來。我很驚訝看到投射在螢幕上那些光亮與陰暗的圖片是那麼地抓住人們。實際上那裡沒有東西的地方,卻發生了每一件事!我在那裡看著觀眾而覺得好像他們已經忘了他們自己,就像他們不在那裡一樣,而那個電子投射圖片的流動卻是一切。

  一個空白的螢幕在前面而圖片從後方被投射。那些看著它的人將他們的眼睛固定在前方,而沒有人覺知到什麼事情發生在他們的背後。

  這就是「裏拉」、劇本被產生出來的方法。

  這就是發生在有無之間的東西。

  有一個投影機在人類頭腦的後方。心理學稱這個後方為無意識。在無意識中堆積的渴望、激情、制約被持續地投射在頭腦的螢幕上。這個心理的投射的流動每一刻都在繼續,永不停止

   意識是一個看者、一個觀照,它在這個慾望圖片的流動中忘記了自己。這個忘記是無知。這個無知是「馬亞」、幻像,和生與死的無盡週期的原因。從這個無知的 醒來會發生在頭腦的停止當中。當頭腦缺乏思想,當螢幕上的圖片流動停止,只有那時這個觀看者才會記得他自己並且回到他的家。

  派坦加利將這個頭腦活動的停止稱為瑜珈。如果這件事被達到了,所有的事就都被達到了。


要了解頭腦,有三個要點

第一件事是要非常無懼的與頭腦會合
第二件事是不要在頭腦上加上限制和條件
第三點是不論什麼想法和渴望在頭腦中升起都不要判 斷不要有好或壞的感覺
你的態度應該只是無差別。要了解頭腦的不正常這三點是必要的。
然後我們才能談到如何擺脫這些不正常,並且繼續向前進。
但是這三點 必須被牢牢記住。


這是我對數以千計的人的觀察:我看到他們帶著很多心理上的行李,而且是完全沒有理由的。他們繼續收集每一樣他們遇到的東西。他們看報紙然後他們會從裡面收集一些垃圾。他們會和人聊天然後收集一些垃圾。他們繼續在收集著。而如果他們開始發臭,那也不奇怪!

   我曾經和一個人在一起住了幾年。他的房子充滿了不必要的行李,以致於我必須告訴他:「現在你要在那裡生活?」而他會一直收集任何種類的東西。某人要賣他 的老傢俱,然後他會買它,而他已經有足夠的傢俱了。他沒時間去用那件傢俱,他也沒有朋友可以送。他的整個房子充滿了傢俱:老收音機,以及各種的東西。我 說:「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你收集這些東西。」他說:「誰知道,說不定它會有用處。」

  有一天我們在路上散步。在路邊,有一個被人丟掉的腳踏車把手。他把它撿起來。我說:「你在幹什麼?」

  他說:「但是,它至少一定值二十盧比,我也已經撿了一些其他的東西─遲早我將可以組成一輛腳踏車!」然後他給我看。他有一個輪子,一個踏板,那是他從路上撿來的。然後他說:「你在說什麼?很快你就會看到腳踏車了!」

  這個人死了。這輛腳踏車仍然沒有被完成。當他死的時候,每個來看他的人都對他在房間所做的事很困惑──那裡沒有可以移動的空間。

  但這就是在你腦袋裡的情形。我看到腳踏車把手、踏板以及你從各處收集來的奇怪的東西。那麼小的的個腦袋,而沒有可供生活的空間!而那種垃圾一直移入你的腦袋;你的腦袋一直在編織東西──它讓你保持被佔據。只要想一想是什麼樣的思想一直在你頭腦之中繼續著。


有時候,坐在星空之下,你感覺到一種喜悅在你心中升起。它似乎不屬於這個世界。你很驚訝。你無法相信它。

   我曾經遇過一些單純的人,他們在他們生命中已經知道許多像佛陀一般的時刻,那是屬於基督的意識,但是他們從來不向別人談及,因為他們自己並不相信那是可 能的。事實上他們壓抑那些事。他們曾經想著那一定是他們想像出來的:它們怎麼可能沒有任何自己的努力而發生呢?一個人怎麼可能突然變得喜悅呢?

  你可以在你的生命中記得那些事──而在那種你從來沒有預期它們來臨的時刻─只是到辦公室去、在例行公事中、太陽高掛而你在流汗,而突然間某種東西將你帶回家,從那一刻起你不再是以前的你。天堂再度降臨了。

  然後它又再度失去了。你忘記了它,因為它不是你生活形式的一部份。你甚至不會談起它,你認為:「我一定是在想像。怎麼可能有這種事?我什麼都沒做所以怎麼可能發生呢?它一定是個幻覺或是一個夢。」你不會去談它。

  當我深刻地觀察數以千計的人時,我並沒有發現許多不曾在生命中經歷如此的特定時刻的人。但是他們從來不向人提起。即使他他試著告訴別人,人們也會嘲笑他並且說:「你是傻瓜。」他們不相信,他們壓抑著。

人類不只壓抑了性、壓抑了死亡,人類已經壓抑了所有生命中美好的東西。

人已經被強迫變成像一個自動裝置、一個機器人一樣。所有朝個未知的線索、門徑都已經被關閉了。

這是我對數以千計的人們的持續經驗,就是當他們第一次來靜心的時候,靜心發生得如此容易,因為他們對靜心沒有任何想法。一旦靜心發生了,那麼真正的問題 出現了─然後他們想要它,他們知道那是什麼了,他們慾求它。他們對靜心產生貪求;靜心發生在別人身上卻沒有發生在他們身上。然後嫉妒、羨慕、所有的錯誤就 圍繞在他們身邊。

內在世界是一個你還沒看過、還沒踏入過的新世界。所以我必須教你如何做,慢慢地,你可以向內走。

  甚至當我向人們說要朝向內在,馬上他們就會問一些問?#125;,那些問題顯示出他們是如何的焦聚於外界的事物。

  我告訴他們:「靜靜地坐著。」

  而他們會問我:「我可以念咒語嗎?」

  不論你念咒語或是看報紙都無關緊要,兩者都是外界的。我正在告訴你:「靜靜地坐著。」

  他們說:「沒錯,但至少我可以念『嗡卡…』」真是太可憐了。我為他們感到悲傷,我正在告訴他們要安靜,但是他們要我用某種東西填滿他們的寂靜。他們不要變得安靜。如果沒有別的,那麼『嗡卡』也可以──任何事情都可以。

在印度人們繼續做各種事情。他們集中精神、他們念咒語、他們斷食、他們折磨他們的身體,而他們希望經由所有這些自虐的練習他們能了解神。就好像神是一個 虐待狂一樣!就好像神喜歡你虐待自己一樣!就好像他要求你越折磨自己,你就越有價值一樣。神不是一個虐待狂;你不需要成為一個自虐者。

   我曾經遇過認為沒有斷食就沒有靜心的可能的人。然而,斷食和靜心一點關係都沒有。斷食會讓你對食物著迷。還有人認為禁慾會幫助他們進入靜心。靜心會帶來 某種禁慾,但反過來則不是。沒有靜心的禁慾只是性壓抑而已。而你的頭腦會變得越來越有性慾,所以不論何時你坐下來想要靜心你的頭腦就會充滿許多幻想,性的 幻想。

  這兩件事對所謂的靜心者是最大的問題:斷食和禁慾。他們認為這兩件事將會有幫助──它們卻是最大的阻擾!

   以正確的比例吃。佛陀稱它為「中道」: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他反對斷食,他是經由痛苦的經驗中知道的。他斷食了六年卻無法達成任何事。所以當他說:「要 在中間」,他是認真的。關於禁慾也是:不要將它強迫在你自己身上。它是靜心的副產品,因此它無法在靜心之前被強迫去做。它也要在中間,不要太沈溺也不要太 拒絕。只要保持平衡。一個平衡的人會更健康、更自在、更放鬆。而當你放鬆,靜心會更容易。

那麼什麼是靜心?
只要坐著什麼都不做,不論什麼事情發生在四周都要觀照著;
只要沒有偏見、沒有結論、不知道什麼是對與錯地看著它。

奧修解釋
靜心(巴西鐵樹譯) 

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放下


人活著,就是一個不斷學著放下的過程。很多事,你經歷過後,回頭再看,那些你越是放不下的東西,也往往對你傷害越深。很多時候,如果你還看不開、放不下,只是因為你經歷得還不夠。學會看淡世事,放下過去的事,您將得到心靈上的解脫。
----- 七葉佛教書舍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再見;不會再見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再密切,總有一天會改變;
就算你不想分開,總有一天需道別。
你不離開他,他也會離你而去--
不是生離,就是死別。

~泰國第19任僧王顺德善咖菈央(Somdej Yannasangwon)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道場

事實上,人的苦就存在於身與心之中。
我們學法的道場就是身和心,無須跑到外面去。
相反的,我們應該回過頭來在自己的身和心上學習。
學習方法不複雜,只需要仔細觀察與瞭解自己的身和心,甚至僅僅簡單的從觀察身體入手就好。

首先,讓心輕鬆自在,不要讓心感到有緊張與壓力。
別想著說“我要開始修行啦”,而只是觀察身體就好。
觀察以後,知道多少就是多少;觀察與瞭解多少,就是多少,如此就夠了。

一旦我們心得以輕鬆自在,就試著感覺我們的身體或是感覺全身,就像是我們正在看著一個可以走路和活動的機器人:嘴巴可以打開、合上;能夠把食物吞進身體;能夠把食物的殘渣排泄出來,等等的。

如果我們看著這個稱之為“我”的機器人在不停的做這個與做那個,而我們只是如如不動的觀者,如此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心就會清楚而明白的看見“這個身體不是我",它只是一堆物質元素。

不停的動、不停的變,無法保持永恆。
”而且組成這個機器人的材料也是一直流進與流出,從未停止。
比如:吸氣進來了,之後呼出去;攝取食物和水以後,要排泄。
它們並非是一堆永恆不變的物質元素。

這樣一來,我們內心認為“身體是我”的錯誤的執著與抓取,就會逐漸的淡薄。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在日常生活之中開發覺性》~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amojjo)

修行並不難!
難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讀了太多書,
從現在開始,讀自己的心!

讀自己的心,把自己變成讀者,而不是變成作家。
不要把心裝扮成這樣、演繹成那樣,需要的只是讀!

心樂,知道;心苦,知道;心好,知道;心壞,知道;這樣一直讀下去。

讓自己是一個單純的讀者,而不是作者。
不改編、不評論、不當導演。

心是怎樣的,就知道 怎樣。如此持之以恆的訓練下去,不難的!

最後我們會知道,佛陀所示之法是簡單的,適合於每一個普通人。
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己而體證到!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amojjo)

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輪迴

輪回的因緣中以無明和貪著二者為首。

無明是指因不懂真理而執著於某些錯誤的觀點――我執。
在此基礎上,產生對世間的依戀,即貪著。
這樣一來,因緣皆俱,必定沉溺輪回。

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德蕾莎修女的人生信條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當你功成名就,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實的敵人,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去營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快樂。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頂禮德蕾莎修女!

至誠祈禱,
願我們有一天能象她一樣的慈悲與慷慨!
願我們終有一天能像她一樣,為他人貢獻我們全部生命的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