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覺性

https://www.facebook.com/vipassanameditation118/videos/307392186847027/?sk=h_chr

《当疾病来临时(上)》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中文字幕及翻譯:泰國禪修之窗(禪窗翻譯組)
2017年3月18日|泰国斯利纳医院
YouTube: https://youtu.be/9SClEB58skE

各位吉祥如意!坐在后面的人能听到吗?大家如果安静些,就会很容易听到。隆波曾经疑惑:佛陀讲法的时候,有时会有500位听众聚集,佛陀又没有麦克风,众人如何能听到呢?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氛围非常安静。

谁是血癌患者?请举手。哦,这位是病妹,隆波比你提前一步患上了(淋巴癌是血癌的一种)。

这次讲法的时间大概是半小时,不会超时。隆波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不然大家的肚子就会饿得咕咕叫了。

肚子饿的时候,容易生气,感觉到了吗?疲惫的时候也容易生气。同样的,犯困的时候也容易生气。此刻,已经有人因为肚子饿得咕咕叫而感到不快了,但如果让大家吃完饭再听法,到时大家又会瞌睡和犯困,而后就会因为瞌睡与犯困而生气。

每当我们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就会感到烦躁,佛教称之为“嗔心”。嗔心包括生气、郁闷、烦躁不安等等。因此,在我们生病的时候,病的不只是身体,心也会跟着郁闷或有嗔。比如,我们首次听到自己罹患癌症,第一个嗔心就是吓一跳,有些人感到害怕、受惊、担忧……它们都属于嗔心的族群。

试问各位,吓一跳会让癌症消失吗?不会。害怕会让病痛消失吗?不会。担忧能让病痛消失吗?也不能。所以,生起这类嗔的感觉是多余的,并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不必要地削弱心力,它们毫无用处。

有人无缘无故地劝病人:“您要看开一点啊。”大部分人都喜欢这样安慰人:“要看开啊,要放松,要放宽心。”病人就会反驳:“换你生病试试看!说得轻巧,看开,你病一下试试!没准你比我还夸张,还要死要活的呢!”

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身体生病或感到不舒服时,心同时也会不舒服。所以佛陀教导:普通人在生病时,就像是身体先中一箭,而后心又被第二支箭射中——身苦,同时心也苦。但如果是佛陀真正的弟子,那么受苦的就只是身体,苦无法抵达心。

有些人不切实际地认为:成为阿罗汉圣者之后,身体也不会病。这是毫无根据的。即使是佛陀也会生病,也要面临身体的各种不适。

“身无疾病”只是臆想出来的,阿罗汉圣者又不是机器,当然还会生病,差别只在于:我们是身病心也病,心也痛苦,然后痛苦的心再将身苦的范围无限地放大,这样反过来又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影响。

隆波对这个过程已经体会了很久。隆波尚未出家时,就已经开始教导身边的朋友们修行了。那时候,几位女性道友每逢例假都会痛经,必须吃药,否则受不了。

隆波就教导她们试着观察心:在心放大疼痛感时,要及时地知道;在感到不喜欢、郁闷、烦躁及担心时,要及时知道。

类似例假时的痛经,有一部分是真痛,但是,不舒服的、郁闷而烦躁的心,会放大疼痛感,让疼痛感更加强烈。隆波让她们试着观察生起的嗔心与“不喜欢”,她们训练与体会之后,就不再服药了。

当我们疼痛的时候,比如身患癌症,医生一直想将身体里里外外彻查一遍,让护士反复地检查我们,这里抽血,那里检查。隆波曾经想说,有机会请医生亲自来试试看,怀疑这、怀疑那,不断地下化验单,正是他们的怀疑让我们疼痛,对吗?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修行,可就郁闷死了。

隆波生病躺在医院4个多月没回过寺庙,每当一个化疗的疗程结束后,隆波往往会发烧,主治医生就不让离开。等到烧退了,再过两三天又要化疗,主治医生会问:“要回去吗?”隆波回答:“不回去,懒得来回奔波了,反正很快又要再来。”于是便在医院住了4个多月。

医生和护士们很喜欢问隆波:“您在医院待了这么久,觉得烦吗?”“厌烦吗?不厌烦,厌烦是嗔心。”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听到这个回答都摸不着头脑,不懂隆波究竟在讲什么——只有修行以后才会明白,否则是无法听懂的。难道觉得厌烦就可以出院吗?不行的,对吧?无论如何,主治医生都不会轻易放手的。他好不容易把你捉到手心里,是不会放开的,他一定要好好照顾你,确保你安全了才放手。

我们在生病时,往往会陷入担心和苦闷之中。在抽血和动手术时,感到的痛比实际的更严重。然而如果学会修行,那么在医生或护士对我们的身体做什么的时候,比如这里抽血、那里动手术,疼痛感还是有的,但是当代医疗技术非常发达,其实不会特别痛。痛感更多是被患者的担心与害怕放大的。

医学技术已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让实际的疼痛变得很少,这与祖先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古人做手术可能真的很痛,到我们这一代,又是止痛药、又是镇定剂,各种款式都有,而且还大把大把的(给药吃)。尤其患癌症时,甚至还有鬼开的药,这个人开的、那个人开的,要吃那个、吃这个,如果通通相信,就被药死啦。只吃医生给的药就够了,如果还要再吃这吃那,身体是受不了的。

要动手术时,心会担忧和郁闷,对吗?在手术开始前就已经郁闷了——仅仅听说要做手术,就已经郁闷透顶了。手术结束后——天啊!更惨。

有一次,隆波化疗以后,肛门长了脓疮,医生在手术之后立即开药,并且吩咐护士说:“今晚他肯定会很痛,要准备吗啡。”到了傍晚6点左右,护士来了:“来,隆波,起来注射吗啡。”隆波问:“为什么要注射吗啡?”护士回答:“等一会儿您会非常痛的。”“嗯,如果痛了,隆波会告诉你的。”

医生的预想是必须用到吗啡,并精心做了准备,结果是隆波主动吃了一颗止痛片,只是为了让护士安心:已经吃过止痛药了。

为什么隆波感到的疼痛比较轻呢?一部分原因是医生医术高明,另一部分是由于心情放松,没有自己吓唬自己。

如果不照顾好自己的心,它就会放大疼痛感,让痛感超过事实。因此,要学会呵护自己的心,怎么呵护呢?心在哪里都不晓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及时知道自己的感觉。

请大家好好记住这句话:及时地知道自己的感觉。感到厌倦,知道;担心了,知道;害怕了,知道。任何感觉在心中生起,都去知道、知道、知道。心里有苦,知道——心会有快乐吗?当然也会有。怎么可能完全没有呢?如果医生某天没来抽血化验,我们那一整天就会非常开心,因为曾经每天都要“中标”,今天却没有,所以觉得很高兴,并不是毫无乐事。

心有快乐,知道;心有痛苦,也知道。不断地及时知道自己的心。害怕了,知道;生气了,也知道;担心了,知道;郁闷和烦躁了,也知道。无论心是怎样的,我们都时常去知道它的感觉。

如果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感觉,那种感觉就无法控制我们的心。比如,恐惧生起了,在知道它的瞬间,恐惧就从心中抽离出去了;担心生起了,在知道它的瞬间,担心就从心中分离出去了。我们的心将从所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那些情绪存在吗?存在。它们可以存在,无须去禁止,因为我们还不是阿罗汉圣者。异想天开地认为自己没有烦恼了,那是不可能的,有的只是:每当嗔心、担心和恐惧生起时,有觉性地及时知道自己的心,那样就不会在事实之上去放大疼痛与痛苦,它们也就不会再那么严重,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去承受。

这样在医院待久了,还会感觉神清气爽,有些人甚至不想回家了,觉得护士比家人漂亮,干嘛要回家?

对病人而言,照顾身体是医生的职责,别太相信朋友们各式各样的建议:中医、泰医、西医、巫医……各种各样的医生,形形色色的药物,只会给病患带来巨大的压力。这是最好的,那也是最好的,都是最好的。如果把每一种“最好”都吃下去,死了就不需要注射福尔马林了,因为细菌根本无法存活,身体能够千年不腐。

病人要懂得安抚自己:生病也只是临时的,没有谁是终生疾病缠身、一直疼痛不已的;疾病是临时存在的,来了很快就会走。只是有些人由于身体虚弱,才导致疾病和痛苦和生命一起结束,但那也不算输给疾病了,最糟也是平局。

根本不存在疾病打败我们的情况,最多是旗鼓相当。如果我们因为身患癌症而死去,癌细胞同时也就死了,它们也活不下去。

因此,跟它们好好商量一下:亲,别太肆无忌惮!要向它们发散慈心,一旦发散了慈心,不再讨厌它们,心就会觉得舒适。心一舒适,就会生起禅定,心会清凉与快乐,快乐的心是充满力量的。

如果需要长期治疗,我们也无需思虑太多,有些人听完医生的治疗方案,就不寒而栗——天啊,我需要化疗六、七个疗程!其实只需要把时间分成一段一段、一天一天的,今天能做什么就去做。别总计算着还剩下几天,还要再化疗几次……想得太多并没有好处。

活在当下,一天天地过日子,时间眨眼就过去了。这就像是有些人结婚很久——在座有结婚很久的吗?日子一久便没有感觉了,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之后会跟人分享:结婚30年了,就像是跟桌椅板凳生活在一起似的,已经没有感觉了,心如止水。

如果不挣扎,心就不会苦。因此,我们首先要接受“已经病了”的事实。已经病了,却想让它不生病,我们就会苦闷。因此,心苦并不是源自于癌症,而是源自于“不想患上癌症”。

既已患上,就去治疗,那是医生的职责。能够康复,则表明医生很牛;治疗不了,说明医生也不过如此。因此,我们不必苦闷,该苦闷的人是主治医生:要怎样治疗才能让病人跨过鬼门关?因此,治疗的负责方是主治医生,我们的职责是守护好自己的心,医生照顾不了我们的心。

我们要了解:心苦是源于不想得癌症,或者患上了,想赶快康复,最好三天就能痊愈回家——这是不现实的,它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治疗。

如果心愿意接受事实,就不会觉得太苦。心苦是源于“想要”,“想要”又是源于执取,执取则是源于不了解身心的实相而导致的误解——这个内容过于深奥,比较难理解,隆波先不谈。

回到患了癌症(这个问题)上。患上癌症却想让它不病,那肯定会苦,因为已经病了;患了癌症,想让它即刻康复,肯定也会痛苦,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活在当下,今天既然还活着,那就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至于身体,我们要学会放下。

隆波的一位弟子今天也在场,这位跟随隆波多年的弟子早前患了癌症,她曾告诉隆波:“我活不了几天了,医生说我肯定过不了多久就得死。我现在什么都修不下去,心里一团糟。”

隆波指导她说:

那就先别修行,
别想着打坐、经行了,
已经不行了。

先冷静,
然后祈愿将色身供养给佛陀,
将身体当作花来供养佛陀。
要这样想:
身体已经不是我们的了,
它是我们供养给佛陀的供品。

一旦不再担心,结果呢?她活了很久,那位预言她将不久于人世的医生名誉扫地了。已经过了好多年,她到现在还没死,看情形,隆波反而会比她先死,好在主治医生医术高明,经过治疗之后,隆波康复了。

对病人而言,要及时知道自己的心。烦躁了,抗拒了,想要那样、不想要这样,要常常去及时地知道。这样一来,心就会舒坦,苦的只剩下身体,心苦不会存在。

同样的,这些对病人的亲属们来说也很重要。隆波有一位弟子非常年轻,他不到20岁就罹患急性淋巴癌,这个孩子从小就开始修行,他告诉隆波:“现在我每一天都感到心力憔悴,因为要不断地安慰妈妈。”

病人要反过来安慰家属,因为亲属们痛哭流涕、哭天喊地。病人需要花大量精力来安抚亲属,等到妈妈好不容易平复了,子女已经累得半死了。

所以,病人需要照顾自己的心,亲属们也需要照顾好自己的心。

比如,担心、害怕等情绪,还有牵挂、依依不舍、爱恋等心境。有些人担心费用、开销等问题——治疗费高昂,需要考虑得非常多,同样的,也要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心在担心,要知道。
无论心是怎样的,都要知道。
不断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
心苦就不会被放大,
苦就仅限于身而已。

亲属们也很疲惫,需要跑来跑去、看护我们,需要买药,需要各种未雨绸缪……有太多需要了。而且还有很多禁止:禁止吃这样或那样,禁止做那样或这样,不可计数。病人难,家属也难。

因此我们的职责是自助,怎样做可以苦得少一点呢?那就是呵护自己的心。

用于呵护心的工具,称为“觉性”。觉性是指:有什么发生在心中,要及时地知道。因此,我们要不断观察自己的心。

心中生起的现象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苦、乐的感觉,另一类是好、坏的感觉。

苦与乐、好与坏一直在心里循环往复:一睁开眼,想起某件事,就快乐了;想起另外某件事,又痛苦了;看见这个人,觉得快乐;看见那个人,觉得难过……如此这般,我们心里就会生起苦、乐的感觉。

眼睛看见、耳朵听见、鼻子闻到、舌头尝到、身体触到、心想到的一瞬间,苦、乐的感觉就会生起。

有时候,眼耳鼻舌身心接触到所缘——眼睛看见所缘之后,心中生起了善法,比如看见僧人托钵,生起了善心,或者也可能生起不善心,怀疑这真是出家人吗,并且感到不快,不想供养食物给他们。

眼睛看见所缘之后,心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不善的。总之,我们要训练去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当下这一刻心有快乐,能够感觉到吗?心有快乐,知道心有快乐。试着观察心里的快乐。观察到了吧?它在慢慢平复下来,快乐感在慢慢降低,对吗?

接下来,心有痛苦的时候也要这样观察,如果以中立的心去观察,痛苦就会减轻。一切都是生起而后灭去、生起而后灭去的。

不断地训练自己活在当下,无论是病人,还是病人的朋友或兄弟姐妹,都要慢慢训练去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再补充一点:如果真的无法救治,有些人病情会恶化,这是很自然的。有些人会来请教:“临终时要怎么做?如何快乐地死去?”这同样是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身体病了,心会担忧等等,要及时知道心是怎样的。不断这样观察身心,保证未来会更好,会去到善道。

因此,今天的讲法已经圆满了,包括了生病、康复,甚至救治无效。要想死得比较好,是可以选择的。

我们观心,我们所感觉的病痛与难受就会减少,康复就会更快——比愁眉苦脸的人康复得更快。“压力山大”是很难康复的。心情舒畅的人,身体会康复得更快。

我们要不断地训练:
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內省 / 覺察

本文來自……     Niseema Tsai
~『覺察,當下直觀的智慧,覺察是一刻接一刻的,因而它無法練習。當你練習某件事情,就會成為習慣,而覺察並非習慣。一顆習以為常的心是不敏感的,一顆在某個特定的行為軌道中運作的心是遲鈍的、僵化的,然而覺察需要持久的彈性和警覺。』
問:覺察和內省有什麽不同?
答:我們先來檢視一下我們所指的內省是什麽意思。
我們所指的“內省”,就是向內看自己,檢視自己。
為什麽我們要檢視自己?為了提升,為了轉變,為了改善。
你內省是為了成為什麽人,否則你是不會沈溺於內省的。
如果沒有改善、轉變、成為什麽的欲望,
你是不會去審視你自己的。
顯然那就是內省的原因所在。
我生氣了,為了擺脫憤怒或者緩和、轉變憤怒,
我就內省,審視我自己。
內省的時候,即意欲改善或轉變自我的反應的時候,
一定帶著一個最終的目的。如果那個目的沒有達到,
你就會低落、沮喪。因此內省必然伴隨著沮喪。
不知道你內省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
當你為了改變自己而向內看時,
總是湧動著一股沮喪的暗流。
總是會有一股你不得不與之對抗的情緒之波,
為了克服那股情緒等,你不得不再次審視你自己。
內省不是一個釋放的過程,
因為它是把現實的狀態轉變成某個非現實的樣子的過程。
顯然,當我們內省時,
當我們沈溺於那個特別的行為時,
實際上發生的狀況就是那樣的。
在那個行為中,始終存在著一個積累的過程,
那個“我”為了改變而檢查某個東西,
因此始終存在著二元對立,
因而也是一個充滿挫折的過程。
永遠不會有釋放,而且,
因為感受到挫折,情緒就不免低落。
覺察則完全不同。
覺察是不作譴責地觀察。覺察帶來領悟,
因為覺察當中沒有譴責或認同,
而只有默默地觀察。
如果我想了解什麽,我就必須觀察,必須不批評,
不譴責,不從中追求快樂或避開不快樂。
必須只有對事實的默默觀察。
沒有目的,只有應事而觀。
如果存在譴責、認同或辯護,
那種觀察及其帶來的領悟就會戛(ㄐㄧㄚˊ)然而止。
內省是自我提升,因此內省是自我中心的。
覺察並非自我提升。
相反,它是自我的終結,“我”的終結,
也終結了它全部特有的個性、記憶、需要和追求。
在內省當中存在認同和譴責。
在覺察當中不存在譴責或認同;
因此也不存在自我提升,這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想要提升自己的人永遠無法覺察,
因為提升意味著譴責和達成目標。
然而,在覺察當中,你觀察但不作譴責,不否定也不接納。那種覺察始於外在的事物,去覺察,去與事物接觸,
與自然接觸。
首先是對事物渾然一體的覺察,
敏於感受物體、自然和他人,這意味著關系。
然後就是對觀念的覺察。
這種覺察,這種對事物、自然、他人以及觀點的敏感,
並非由分裂的過程組成,而是一個統一的過程。
它是對萬事萬物不斷地觀察,觀察內心出現的
每一個思想、每一種感受、每一個行為。
因為覺察不帶譴責,因此也沒有積累。
只有當你持有一個標準時,你才會譴責,
這意味著積累,因而也意味著自我的提升。
覺察是去了解自我的行動、“我”的行動,
在與他人、與觀點、與事物的關係中了解,
那種覺察是一刻接一刻的,因而它無法練習。
當你練習某件事情,就會成為習慣,而覺察並非習慣。
一顆習以為常的心是不敏感的,
一顆在某個特定的行為軌道中運作的心是遲鈍的、僵化的,然而覺察需要持久的彈性和警覺。
這並不難。當你對事物有興趣時,
當你興致盎然地觀察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你的植物,
觀察樹木和鳥兒時,你就是那樣的。
你觀察卻不譴責、不認同,
因此在那觀察中有著徹底的融合。
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徹底合而為一了。
這實際上就是你對事物深感興趣時出現的狀態。
因此,覺察和自我擴張式提升的內省有著天壤之別。
內省導致挫折,導致更多更嚴重的衝突;
然而覺察是一個從自我的活動中釋放的過程,
它是覺察你的日常活動,覺察你的思想、你的行為,
覺察他人,觀察他。
只有當你愛著某個人,當你對事物懷著深深的興趣時,
才能做到這一點;當你想要了解你自己,
了解你的整個存在,了解自我的全部內容,
不只是某一兩個層面時,顯然就絕不能譴責。
我必須對所有的思想、感受、情緒、所有的壓抑開放;
隨著覺察的範圍越來越廣,從所有隱秘的思想、
動機和追求中解脫的自由就越來越深。
覺察即自由,它帶來自由,它產生自由,
而內省則培植衝突,它是一個自我封閉的過程,
因此其中總是有挫折和恐懼。
選自《最初和最終的自由》
來源:克里希那穆提
克氏:印度著名哲學家,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
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徹底解脫,
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他的六十多冊著作,
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講和講話結集而成。